教育常在细微处


标签:
感悟随笔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教育常在细微处
——有感于扬州文津中学的“三个轻轻”
我楚狂人
我外出开会或参观学习,喜欢一个人在人家的校园里走走看看,看看人家的环境布置。我相信陶行知先生的话,校园里应该“让每一堵墙都能说话”。这次,我在细雨蒙蒙中在东道主扬州文津中学校园里漫步,看见学校长篇累牍宣传他们的“四导四学”教学法,我一笑置之。我是向来不相信教学模式的,我认为教学是一个鲜活的过程,精彩处常在于在课堂上师生随机的思想碰撞。所谓“教无定法”,其精髓就在这里。倒是文津中学走廊里的几块朴实无华的宣传牌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在文津中学走廊墙上,用长条木牌书写了这样几句话:
文津学生行为要求
三个轻轻
说话轻轻
走路轻轻
举放物品轻轻
这三个轻轻,说得何等好啊,我在全国走了那么多学校,还没有见到如此着眼细微,落到实处的教育要求。其实教育本来就应该这样朴实无华的。
三个轻轻,针对性极强。现在中国的孩子,平时不会轻轻说话,走一路就是一路喧哗。以致长大了也不会轻轻说话,人家说,在国外旅游,只要听到嘈杂声响,必有中国人在。呜呼!汗颜!现在中国的孩子不会轻轻走路,不管人家在上课、开会、谈话、休息,他只管把楼梯地板蹬得山响。以致长大了也不会,我们有些老师参观人家的校园,就不管人家上课,踢踢踏踏走一路,叫人生厌。现在中国的孩子不会轻轻举放东西,放东西几乎就是“摔”的,“咣当”一声害得旁边的人心儿突突跳半天,他浑然不觉。以致长大了也不会。所以我说,三个轻轻针对性很强,直面了教育的现状。
三个轻轻很重要,表象上看,这是人的举止行为的要求,实际上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外化。实际上做到三个轻轻,就是做到了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三个轻轻是对周围人们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如果三个轻轻成了很自然的习惯,也就是学生的自我修养的实实在在的提升。我曾经在十来年去过吴江的震泽中学,那是一所地处乡镇的名校,他们的学生课间不喧哗不追逐,悄声细语讨论问题,楼梯上遇到外校老师侧身礼让,微笑着轻声问好。我很是羡慕。我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效果。扬州文津中学的生源不算好,却能够把教育的突破口放在三个轻轻上,真是别具慧眼啊。
三个轻轻与正式场合的大声说话并不矛盾。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些人,台下嗓门比谁都响,一上台就严重失语,说话像蚊子叫。正式场合讲话在于有道理,也在于有自信。理直自然气壮。
三个轻轻与慎小谨微无关,这是行为举止的得体大方,也是亲和力所在。所以很重要。
如果我们在教育中少来一些虚的,多一些像扬州文津中学的三个轻轻这样落到细微处的人文观照,多一些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关注,该有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