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写作是教出来的吗


标签:
感悟随笔教育 |
分类: 写作杂谈 |
再说写作是教出来的吗
我楚狂人
这次去扬州,参加的是全国中语会的“创新写作教学”课题“十一五”结题和“十二五”开题的现场会。我们是去结题的,前几天我已经把我们的结题报告发在网上与同行们交流了。在会上,自然有许多同行介绍自己如何如何教写作的,包括一些示范课和评优课也是演示如何如何教写作的。私下交流,我说我不会教写作,因为写作从来都不是教出来的。写作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这就是我的观点。
前不久,我写过一篇小文章,题目是《写作是教出来的吗》,当时我这样说:
日前参加一次苏大教育硕士的论文开题,一起的几位都是苏大教写作的老师。有位吴老师是熟人,不经意间又说起以前的老话题,那就是写作是能教出来的吗?吴老师以为不能。她比较悲观地认为,教写作就是做无用功。我以为写作水平好的和差的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我们老师可以帮助中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我的观点并不新鲜,无非是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的翻版而已。其实写作是如此,其他学科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可以回头想一想,似乎都找不到曾经有谁手把手教过我们写作,似乎都是到了一定年龄就自然会写作了。我们懂得的一些写作知识都是在已经学会写作之后才知道的,好听一点叫做提高到理性层面来认识,或者叫做认识规律。其实即使不知道这些知识,我们一样可以继续写。掌握了这些知识,未必比原来写得更好。看来写作真不是教出来的。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学会写作的呢?仔细想想,起于模仿。我们记得自己一笔一划学写字,1+1=2学算术,但是真的想不起来第一篇作文时如何写出来的。好像就是认识字以后逐渐学会看书,看简单的文章,有了一种表述的愿望,于是开始模仿。这个过程有点像小时候学毛笔字写“仿红”(俗称“描红”),一个自发的学习过程。有些人越模仿越有味,于是开始写出了自我,写出了味道;有的人浅尝辄止,没有入门,也就一直写不出味道来。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呢,真的束手无策吗?我想,我们有几件事情可以做,一是有些应用性文体的规范可以教给学生,这是技术性的活计,可以让学生少走些弯路。二是可以指导学生多看些好文章,提高学生的衡文能力,有利于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让学生产生模仿的冲动。三是,给学生比较宽松的写作空间,少设置框框,让学生得到写作的宣泄之乐。四是用自己的写作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获得写作的交流之乐,帮助学生喜欢写作。五是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得到一点写作的成就感,推荐介绍也罢,发表交流也罢,让学生有一点写作成功的乐趣。六是让学生直面生活,从而让学生产生表述的冲动。我把所有这些归纳为一个字:“骗”。“骗”得学生喜欢写作,其后的一切引导才成为可能。如果学生不喜欢写作,任你舌灿莲花,天花乱坠,也是无所用其技的。一个“骗”字,虽然不好听,却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
但是我的办法只是对待中等基础的学生有用,基础好的学生是自己长出来的,他们写得比我们大多数教师更有才气,我们不框死他们就功德无量了。老师们不要不服气,事实就是如此。基础差的学生是推不动的,我们最多在应试的层面教他们掌握一些规律,一些技法,混得个形似而已。本质上是提不高的。
不要把写作教材、写作理论看得如何如何重要。这些恰巧对写作教学没用。我说这话,绝对不想砸大学写作教师的饭碗,他们的一套是针对已经会写的人的。我的这些说法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因此,我从来不主张中小学需要写作教材。我主张的是让中小学师生有写作的空间,这才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以上就是我的那篇小文章。一个“骗”字,就是我的学生特别能写(也特别能说)的奥秘所在。好听一点,就是我在这次结题报告中的提法,叫做“唤醒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学生真的特别能说能写,但是真不是我教出来的。有些家长,包括我的一些同事和朋友,眼红我的学生能说能写,就把孩子带到我这里,非要我传授写作“秘诀”不可。我无奈地告诉他们,我真的不会教写作,因为写作从来不是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