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校请命

标签:
感悟随笔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为老校请命
我楚狂人
近日回到我工作了近二十年的学校苏州市第五中学,意外听到这样的消息,说是我们学校还是要搬迁,要易地重建。我很感伤。这是建校120年的学校了,是我们这个建城2500多年的文化名城苏州城区历史最悠久的高中,是苏南实行现代化文理分科教学最早的学校,是被民国教育部长王世杰称为“苏校先河”的老校,是被民国元老叶楚伧赞誉为“尽东南之美”的名校。这里有五百年的踹石(古代染织之具),四百年的古樟,三百年的古戏台,二百年的善本书,一百年的萃英中学老校舍。这里有苏州的文脉,有老苏州人的情愫。如今校内苏州城区仅存的保存完好的乾隆年间古戏台和全国罕见的五四时期的洋式的萃英中学老校舍都是苏州市级文物。一旦易地重建,这所老校还是老校吗?
我去过易地重建的宁波中学,尽管他们把张之洞书写的校碑搬进了新校园,把老校长教育家经亨颐的画像张贴在学校显著的地方,但是这文脉还能延续吗?我去过易地重建的泰州中学,新校园已经见不到传统的延续;所幸初中部还在原地,校园里有宋代教育家胡瑗的书院,校园后面的小山上有名将岳飞的祠堂,这是灵魂所系。苏州中学的府学及紫阳书院的根基,南通中学张謇的余荫,盐城中学抗大五分校的辉煌,这些都是文脉所系,传统所在。我不知道离开了五百年的踹石,四百年的古樟,三百年的古戏台,二百年的善本书,一百年的萃英中学老校舍,苏州市第五中学会是怎么样?
近年来老校出现生存危机,以致老校易地重建成风,这些都已经叫人见怪不怪了。学校为什么必须要豪华化,集团化?为什么非要用硬件的差异当做“评估”的标准?为什么非要人为制造校际差异,造成老校举步维艰?难道一个易地重建能解决所有矛盾吗?
老校地处闹市区黄金地段,自然就是着眼经济开发者眼馋的对象。于是把老校逐出老城区就是某些急功近利的“开发者”梦寐以求的事情了。至于文脉的断续,是不在这些急功近利者的考虑之中的。我担心搬迁过程中和搬迁之后那五百年的踹石,四百年的古樟,三百年的古戏台,二百年的善本书,一百年的萃英中学老校舍的命运。那昆山锦溪中学搬迁让路搞旅游还活生生把相传宋孝宗手植的老柏树弄死了,何况苏州市五中文物古树成堆!近年来苏州在开发中消亡的古屋、古井、古桥、古树还少吗?
老校的生机不在易地重建,而在政策。不求倾斜,只求均衡公正。我呼吁刀下留人,让苏州这所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中在原址生存下去,创造条件让它重现辉煌。
我为120年的老校请命!
请大家看看我们的校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