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散记5兰亭与山阴道

标签:
人文/历史旅游 |
分类: 天南地北 |
绍兴散记5
——浙游记之二
我楚狂人
四、兰亭与山阴道
文学家的话有时真的不能信。小时候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字没有学好,却记住了这样的句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其实到了兰亭才知道,“茂林修竹”是有的,“崇山峻岭”是名不副实的,是夸张其词。
兰亭的得名据说是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关于兰亭的地址古来说法不一,郦道元(?- 527 年)《水经注·浙江水注》说:“浙江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勋封兰亭候,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羲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这里讲的湖当指鉴湖,兰溪,即指兰亭溪。当时鉴湖的范围很大,曾流域兰渚山。从这则记载可知:兰亭在晋宋章已数次迁移。文献中有关兰亭的记载还有:
《寰宇记》卷九十六,越州条目中引顾野王《舆地志》曰:“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可见兰亭在湖中。
宋代叶廷珪《海录碎事·地理下·陂泽门》卷三曰:“山阴县西南有三十里有兰渚,渚有亭曰兰亭羲之旧迹。”可见宋时,兰亭还在湖中。
《嘉泰会稽志》卷九曰:“兰渚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里,王右军《从修禊》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从《嘉泰会稽志》记载来看,兰亭在兰渚山一带,当时鉴湖在兰渚山一带的流域湮废,兰亭已不在湖中。
吕祖谦《东莱吕太师文集》中有《入越记》一篇,曰:“十里含晕桥亭,天章寺路口也,才穿松径至寺,晋王羲之之兰亭。”吕祖谦是以天章寺为兰亭故址的。另据《嘉庆山阴县志》卷七记载:“明嘉靖戊申( 1548 年)郡守沈启移兰亭曲水开天章寺前”,又记载:“康熙十二年( 1673 年),知府许宏勋重建,三十四年( 1659 年),奉敕重建,有御书《兰亭诗》,勒石于天章寺侧,上覆以亭;三十七年( 1689 年)复御书‘兰亭'两大字悬之。其前疏为曲水,后为右军祠,密室四廊,清流碧沼,入门“建,虽几经兴废,但基本保持明清格局。
这样说吧,我在前面说到鉴湖的时候已经说过,鉴湖当时很大,占地要200多平方公里,兰亭就在鉴湖的湖区。由于水道曲折,山色明媚,所以鉴湖湖区的山阴道就美不胜收,叫人“目不暇接”了。而这一切,随着鉴湖的荒废,湖面急剧缩小而改变。山阴道当年的美景因为失去了水而不可再现。
兰亭景区在“文革”中遭到毁灭性破坏,现在的兰亭景区是1980年在明清旧址上重新复原的,原物已经不多。兰亭景区在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下,也就是原来的山阴道的风景绝胜处。
兰亭因为书圣王羲之而名闻遐迩,更因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而成为书法圣地。兰亭是王羲之的园墅,东晋永和九年,农历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了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共41位名人雅士在兰亭雅集修禊,他们在酒杯里倒上酒让它从曲水上游缓缓漂下来,如果漂到谁面前停住了,谁就要饮酒作诗,作不出的则要罚酒三觥(一觥大致相当于现在半斤)。活动中共有11个人各作诗两首,15个人各作诗1首,16个人因没有作出诗而罚了酒,总共成诗37首,汇集成册称之为《兰亭集》,推荐主人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欣然答应,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集序》,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是书法神品,据说连王羲之本人在酒醒后也无法再写出这样意境的作品来。
我1985年与周氏贤昆仲第一次到兰亭,还是一个全新的重建园林。当时到兰亭的交通还不方便,需要到绍兴汽车站乘长途车。不过由于游人甚少,别有几分幽静。见到了修复的鹅池碑,见到了被保护下来的康熙御碑,见到了有“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盛名的兰亭,见到了复制得很粗糙的“曲水流觞”和流觞亭。1999年重到兰亭,游人如织,增添了王右军祠、书法博物馆等景点。人声嘈杂,叫人静不下心来。据说近年还增设了“之镇”这样的假古董。不知是否如鉴湖旁的“鲁镇”一样,就是一个自由市场。
兰亭雅集,成了后代多少文人模仿的雅事,但是鲜有流传后世者。现在的兰亭年年有书法界的集会,大约也是绍述之意吧。
《兰亭集序》被李世民带进了棺材,这人也太自私了,他就不怕因此被盗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