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词4
(2011-01-27 08:37:52)
标签:
唐代文化词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唐代的词4
——闲话唐代文化之三十六
我楚狂人
四、晚唐词的成熟
自有温庭筠,唐代的文人词才走向成熟。与温庭筠同时代的不少诗人都填过词,如杜牧有《八六子》,是现存唐代文人词中最早的一首长达九十字的中调;又如皇甫松,词作更多,他的《摘得新》、《竹枝》、《梦江南》等,也都写得绵密有情致,脍炙人口。但是只有温庭筠才是真正化了心血作词的,温庭筠的词比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更大,无论是词的语言、词的风格,甚至词的社会功能,都是自温庭筠始才真正定型的。所以我们说温庭筠是词史的划时代人物是毫不过分的。
温庭筠是个才子,更是个浪子,他与青楼歌伎过从甚密,与艳帜高张的鱼玄机有非同一般的交情。正是这种经历,促使他更多地倾力作词,作艳词。温庭筠现存词作有六七十首,所含曲调达十九种,其中如《诉衷情》、《荷叶杯》、《河传》等,句式变化大,节奏转换快,与诗的音律差别很大,必须熟悉音乐,严格地“倚声填词”。试以《河传》为例:
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娥愁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
这首词句式参差,节奏多变,韵脚频转,与诗的节奏韵律完全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说,词的艺术个性特征在温庭筠已经充分形成。难怪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曾说:“《河传》一调,最难合拍,飞卿振其蒙,五代而后,便成绝响。”
下面这首《菩萨蛮》向来被认为是温庭筠的代表作: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以秾丽细腻的笔调描画了一个慵懒娇媚的女子晨起梳妆的情景,末句以“双双金鹧鸪”反衬女子的孤单,含蓄曲折。词调两句一转韵,平仄对转,节奏纡徐回环,是极其成熟的词作。
这首词体现了温庭筠词的特点。他的词所写几乎都是男女思慕或离愁别恨之情,像《菩萨蛮》十五首,大体都是写“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之类的情怀。但由于对女子的描写缺乏心灵深切细致的理解,而常常以观赏的态度描摹她们的体态、衣饰及一些外在举止,色泽明艳,却不免觉得是“画中人”,缺乏灵性。当然,也不尽然,如《菩萨蛮》第十一首表现女子的相思惆怅:“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再如《更漏子》下半阕: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是写“愁”的绝唱,历来为人称道。
温庭筠写情别具精彩,如他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白描写来余味隽永,已开南唐后主的先河。
温庭筠是第一个大量写词的词人,也是彻底体现词的“诗余”特征的词作者。他的诗未必如此艳情,如此秾丽。如他的诗作名句“鸡宿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一种白描的手法。只是从温庭筠看,词就是用来表达风花雪月的,所以不必责备温庭筠词题材狭窄,内容单调,这就是他们的文学主张。
晚唐另一位影响巨大的词人是韦庄。韦庄作品早期以诗为主,而晚期以词为主,写下了大量的词作。有人评说,温庭筠是“伶工之词”,而韦庄是“士大夫之词”,不无道理。温词恣意为“艳侧之词”,是欢场的作品;而韦庄词则开了士大夫自抒情怀的局面,用词遣语也清新自然,不是一味秾丽。相比之下,韦庄词对后世文人词的影响更大。他的词作最被人称道的代表作是下面这首《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他的一首《浣溪沙》也脍炙人口: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
韦庄词向无专集。《全唐诗》从《花间集》、《尊前集》、《草堂诗余》等辑录54首。刘毓盘辑有《浣花词》1卷,共55首,刊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近人向迪琮编有《韦庄集》,收韦诗300多首,词55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印行)较为通行。
关于温韦二人的其他情况我在写唐诗的时候都已经交代过,这里就不赘言了。温韦时代,标志着词的成熟。韦庄把词带进了蜀地,开启了“西蜀词”的局面。而温韦词有直接影响了“南唐词”。可以说,五代词就是晚唐词的延续和发展。词至宋代才是一大变。(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