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词3
(2011-01-26 08:37:49)
标签:
唐代词文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唐代的词3
——闲话唐代文化之三十六
我楚狂人
三、中唐词的发展
唐代文人词在中唐有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出现了一批有成就的词作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词作;其次,文人词的艺术样式已经基本成型。当然,中唐的词还是以“诗余”的面目出现的。
中唐优秀的诗人,都在有意识向民间文学学习,如刘禹锡的《浪淘沙》组诗和《杨柳枝》组诗,都是实例。但是这还是诗。真正词作家的代表人物是韦应物、白居易等,他们都留下了优秀的词作。
中唐优秀的词作有张志和的《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i)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但是,常常把这首词收入唐诗中的。不过这首词确实是倚谱填写的。
戴叔伦的《调笑令》:“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韦应物的《调笑令》二首:“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河汉,河汉,晓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似,塞北江南别离。别离,别离,河汉虽同路绝。”
王建的《调笑令》:“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an)。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的《花非花》(据说是他自己作曲填词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刘禹锡的《忆江南》:“春去也,多谢洛阳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yi沾湿)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作者注云:“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为依曲填词的明证。)
刘禹锡的《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其他如顾况、韩翃等诗人也都有词作传世,这可以证明,中唐人作词已经蔚然成风。根据以上的一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中唐词的几个特点:一是,毕竟填词尚属“新生事物”,出现的词牌还是很有限的。常有的也就是《一七令》、《忆长安》、《调笑》、《三台》等十几个,还有一些词牌是以整齐五七言句为基础的,如《菩萨蛮》、《清平乐》等。其次,用语比较口语化,诙谐生动,与民间词的语言风格比较相近,与诗的语言差距大,看得出可以向民间词学习的痕迹。这与稍后的温庭筠词的秾丽是不同的。总之,中唐词还保存着文人词向民间词学习的鲜明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