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诗人6
(2011-01-05 08:47:53)
标签:
唐诗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唐末诗人6
——闲话唐代文化之二十九
我楚狂人
六、韩偓
韩偓(842~923)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名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属陕西西安)人。韩偓早慧10岁即席赋诗,深得李商隐赏识。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五韩偓纪事:“偓小字冬郎,义山云:尝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句有老成之风。因有诗云:‘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偓少年时有过一段优游风流的生活,其早期作品集《香奁集》真实记载了这段生活。而“香奁”一词也就成了“艳情”的代名词。所以文学史上通常把韩偓归入“温李”艳情诗人的队伍里。龙纪元年(889)四十多岁始登进士第,韩偓诗《及第过堂日作》说“暗惊凡骨升仙籍,忽讶麻衣谒相庭。”记载了当时心情。此后一度出佐河中节度使幕府,回朝后拜左拾遗,迁左谏议大夫,为唐昭宗亲近信任。追随唐昭宗于危难之中,《新唐书·韩偓传》“帝执其手流涕曰:‘我左右无人矣。’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因坚决不符合篡逆之心日益暴露的朱温,被朱温视为眼中钉,贬濮州司马,于是弃官南下。这期间,朱温曾两次矫诏还朝复职,皆惧祸不应。《新唐书·韩偓传》“天佑二年,复召为学士,还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审知而卒。”《十国春秋》云: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韩偓卒于福建南安,葬蔡山,或存疑。身后无余财,仅存当年应诏进宫宫女接引时的红巨烛,寄托着韩偓对唐王朝的追思。他的后期作品编为《玉山樵人集》,收录了诗人从公元872年到晚年历经五十余年的作品。也正是在此期间,韩偓经历了他最得意和最无奈的时期,这五十年里的诗人,绝然告别了风月,在仕途上颠簸流离,直到苍老隐居,栖止于南安桃林场。一扫“香奁”风习,颇多哀婉苍凉之作。
韩偓的感时诗几乎是以编年史的方式再现了唐王朝衰亡的轨迹,他喜欢用近体尤其是七律的形式写时事,纪事与述怀相结合,用典工切,有老杜沉郁顿挫的遗风。善于将感慨苍凉的意境寓于清丽芊绵的词章,悲而能婉,柔中带刚,但总是缺乏杜甫沉雄阔大和李商隐精深微妙,有时不免流于平浅纤弱。
韩偓的写景抒情诗构思新巧,笔触细腻。而最大的特色,还在于从景物画面中融入身世之感,即景抒情,浑涵无迹。七律《惜花》写得悲咽沉痛,被人视作暗寓亡国之恨。一些写景小诗如《醉著》、《野塘》,以白描手法勾摹物象,构图明晰,设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至于反映农村乱败景象的《自沙县抵尤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寓时事于写景之中,更有画笔与史笔相结合之妙。
关于韩偓《香奁集》有人以为是和凝“送给”的。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 “和鲁公凝有艳词一编,名《香奁集》。凝后贵,乃嫁其名为韩偓,今世传韩偓《香奁集》,乃凝所为也。凝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自为《游艺集序》云:‘余有《香奁》《籯金》二集,不行于世。’凝在政府,避议论,讳其名又欲后人知,故于《游艺集序》实之,此凝之意也。余在秀州,其曾孙和惇家藏诸书,皆鲁公旧物,末有印记,甚完。” 但是韩偓自序云 “大盗入关,缃帙都坠,迁徙流转不常厥居,求生草莽之中岂复,以吟咏为意,或天涯逢旧识,或避地遇故人,醉咏之暇,时及拙唱自尔,鸠集复得百篇,不忍弃捐,随即编录。……柳巷青楼未尝糠秕,金闺绣户始预风流。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美动七情。若有责其不经,亦望以功掩过。”况且晚唐有艳词之风,少年为之,不足奇怪。又有推崇《玉山樵人集》的人以为《玉山樵人集》有以美人自喻政治失意,追念君王之作,以为《香奁集》也当如是,香奁诗乃是“美人香草之遗”(《关中丛书·韩翰林集》原跋),“其诗骨格极高,香奁亦多寄托之辞,不足为病”(《关中丛书·韩翰林集》跋)。大可不必。唐人韦应物、杜牧都是少年放荡,中岁改节,成为一代贤者的,韩偓为什么不能?韩偓晚岁是唐室孤忠,苦心可嘉可悯。但是早岁风流,也不必可以回避。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云,“(韩偓)少岁喜为香奁诗,后一归节义,得风雅之正焉。”此言得之。
韩偓归隐福建后作了大量好诗,可欣赏一二:《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赠隐逸》:“蜂穿窗纸尘侵砚,鸟斗庭花露滴琴。”《深院》,《残春旅舍》“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春尽》“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秋村》“空坡路细见骑过,远田人静闻水行。”
韩偓作品《全唐诗》中华书局第十册,《韩翰林集》一卷,《香奁集》三卷。(《全唐诗》错误百出,应为《韩翰林集》三卷,《香奁集》一卷)。《全唐诗》中华书局第十三册,韩偓词一卷。《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下册,收入韩偓作品十一首。今有明汲古阁刻本《韩内翰别集》1卷,附补遗1卷。另《香奁集》有元刊3卷本和汲古阁1卷本传世。四部丛刊影钞本《玉山樵人集》,附《香奁集》(馆藏)。等等。
附录(转引)韩偓研究资料:
《香奁集发微》(清)季震钧
《韩偓诗注》陈继龙注 学林出版社
《韩偓诗集笺注》齐涛注 山东教育出版社
《〈宫柳〉诗和韩偓的生卒年》王达津
《唐韩学士偓年谱》陈敦贞
《新唐书·韩偓传》
《十国春秋·韩偓传》
《唐才子传校笺·韩偓》傅璇琮
《唐集质疑·韩偓南依记》岑仲勉
《补僖昭哀三朝翰林学士记》岑仲勉
韩偓无疑是唐末极其重要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唐末的诗人生存状态,一类是归隐,寻找乱世中的一角宁静,如陆龟蒙、郑谷(后期),也所谓独善其身吧。一类是忠诚于唐室,寻找寄托,意图无望的“恢复”,如韦庄、韩偓,甚至为唐殉节的如司空图。一类是在乱世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却不忘民生疾苦,如罗隐、聂夷中。再有的就是人格的沉沦,如杜荀鹤。至于皮日休,还是一个存疑的问题。
一般以为唐末诗歌有三大流派:一是以艳丽著称的温李派,以韩偓为代表;二是以寒瘦苦吟为主的贾岛派,以李洞等为代表;三是着重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继承元白新乐府衣钵的,以皮日休等为代表;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诸王孙也。慕贾岛为诗,铸其像,事之如神。时人但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唯吴融称之。昭宗时不第,游蜀卒。诗三卷,有一百七十余首诗歌(残句六句)流传至今,其中涉及蜀中的诗篇约有三十首,占其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唐诗纪事》、《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北梦锁言》、《唐摭言》、《四川通志》等均提及李洞入蜀一事。李洞的资料很少见,待日后有新资料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