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载谁堪伯仲间3

(2010-10-11 07:10:20)
标签:

文化

唐诗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千载谁堪伯仲间3

——闲话唐代文化之十二

我楚狂人

三、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不是天才型的诗人,他的成就出于他的刻苦。就像他自己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也曾打趣这个小老弟太瘦“只为近来作诗苦”。杜甫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宋代“江西诗派”和明代“前后七子”都自以为继承杜甫道统,都认为杜甫作诗“无一字无来历”,其实不然,杜甫在艺术上是极具创新精神的。杜甫敢于“闯禁区”,以“俗字”、数字、地名等入世。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忍能对面为盗贼”句中的语助词“能”,“雨脚如麻未断绝”句中的语助词“脚”,都是以当时口语入诗。再如他的《绝句》就是成功的实验作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对仗,形如七律的颈颔两联,突破了绝句的藩篱。使用了数字“两个、一行、千、万”,色彩词“黄、翠、白、青”,方位词“西、东”,“俗字”“窗、门”;有近景,有远大背景,成功勾勒出一幅工笔的青绿山水画来。

杜甫精于音律,驾驭音律举重若轻。往往使用诗歌音律的变化,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节,就巧妙地使用了“不稳定音型”创设了风雨飘摇的意境:“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用两句一韵和三句一韵交替,显出极不稳定的音型。这中尝试在其他诗人的诗作中是极其罕见的,而杜甫早在写《酒中八仙歌》时就尝试了:“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九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殇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豪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请看节律是两句、三句、三句、三句、两句、四句、三句、两句,错落有致,又以不稳定的三句节律为主,活脱脱写出了一群步履踉跄醉眼惺忪的酒鬼形象来。这就是显著的例子。

杜甫作诗,诸体皆能,无论古风近体无不当行出色,尤称七律圣手。七言律诗到杜甫叹为观止。尤其是他晚岁的《蜀相》、《客至》、《宾至》、《秋兴八首》、《登高》、《咏怀古迹五首》等作,已经达到了七律艺术的极致,后人再难超越。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一气呵成,浑如天成,真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了。再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联一泻千里,镶嵌四个地名入两句竟无半点生涩,叫人敛手不敢效仿。杜甫的七言律诗是整个七律艺术的巅峰。

从诗歌艺术来看,杜甫已经站在了这个领域的顶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