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谁堪伯仲间2
(2010-10-10 07:40:48)
标签:
文化唐诗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千载谁堪伯仲间2
——闲话唐代文化之十二
我楚狂人
二、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杜甫作为一个诗人,首先被人推崇的却是他的人格魅力。杜甫是一个充满仁心爱意的人。“仁者,爱人。”是儒家鼻祖孔子倡导的政治愿景,但是孔子本身贯彻得并不坚决,他也会说“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而杜甫不然,长期艰难的生活让他的心灵真正与普通人融合在一起。他可以与邻居老汉一起喝酒聊天,“肯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客至》)他可以体贴入微地为贫穷的老妇考虑。“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又呈吴郎》)他甚至愿意为了“天下寒士”住上“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露出“欢颜”而“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杜甫,仁之大者。
仁者杜甫最叫人钦佩的是对战争的看法,他不是如一般唐代人那样狂热地渴望通过战争来建功立业显亲扬名。他说,“乃知兵者为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他说,“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他的《兵车行》就是一部反对不义战争的宣言书,他把战争造成的灾难描绘得淋漓尽致,“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但是杜甫并不是一味反战,他的《石壕吏》、《新婚别》等“诗史”在控诉战争罪恶的同时又表达了对平叛战争的支持。这才是真正的反战。
杜甫忠君爱国,千里赴“行在”,一片孤忠感天动地。杜甫对亲人一片真情,“羌村”、“同州”等作催人泪下。杜甫对朋友真诚,《天末怀李白》等篇情真词切。忠孝节义齐全,杜甫是一个醇儒。
即使杜甫不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叫人钦敬的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