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月而归
(2010-09-20 07:15:27)
标签:
情感 |
分类: 往事如烟 |
踏月而归
我楚狂人
又到中秋了。前两天与老友小聚,情不自禁又说起那个中秋,不觉有恍若隔世的感觉。那已经是将近四十年前的事了。
1972年中秋,老友明明、马脚与我相约从插队的生产队起程,一夜步行回苏州,痛痛快快地来一次“走月亮”。“走月亮”是苏州的旧习,每年中秋夜,一家人吃过团圆饭后,走出家门在月光下散步,那浓浓的亲情是那样叫人神往。而这一夜,我们将从昆北乡村出发,沿着娄江,步行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苏州,去寻梦,去追寻那份亲情。这半天一夜,我们走了五十多公里。
明明和马脚在我生产队吃了简单的午饭,就动脚去昆山,这还有一个多小时路程,路上见到河里有一条被刮了半身鳞片的青鱼,显然是从河滩边的屠刀下挣脱的。马脚手脚麻利地脱下衣服下水,谁知看似半死的鱼一甩尾就不见了,马脚白落了一身湿,被我们笑话了好几年。那鱼儿求生的潜力竟至于此。
到了昆山,买了几个月饼——总得应应景吧,还买了一包烟——当时我和马脚都抽烟,这是插队的成果;明明是好孩子,从不抽烟;吃了一碗光面条——当时就是这个生活水平,光面条也是我们“插青”难得的美味了。然后就出昆山西门沿着娄江的纤道,踏上了归程。好在我们都曾背纤回苏州“捉垃圾”,路还是很熟悉的。那时的娄江水很清,微波拍打着河岸,游鱼可数。娄江上绝少往来的舟船,也许船家都早早歇船吃上团员饭了。
我们出昆山东门不多远,天渐黑,四野虫声唧唧,风渐凉。月华东升,初出时月亮很大,微黄,如巨大的铜盆。渐高后,月光如银纱,柔柔地飘落,让天地间充满了温情。月光斜照在波光粼粼的娄江上,洒落了满河碎银。远处的房舍景物隐去,近处只余垂柳烟树的轮廓。忽然觉得天地间只剩下我们孤零零的三个,有点想哭的感觉。谁也不想开口打破这一片宁静,心头却涌上了两句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烟头的火光忽明忽灭,人在沉默。
走到古镇唯亭已经是过半夜了,有点饿,于是坐在河边的小石桥上吃月饼。月饼屑落到清清的河水里,引来了一群小鱼抢食,亏它们在月光下也能看得清食物。万物在世,无非是求生存,求繁衍。鱼如此,人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插队,和千百年来的农民一样背天面地,无非就是要活下去,仅此而已。
进娄门,天刚朦朦亮。虽然到家还需横穿一座城,彷佛感觉到家的气息。路边的大饼店正在生炉子,忽然觉得好饿——那个时代的人总是饿。走近一看,发现那家的豆浆已经煮开了。于是凑出仅有的几个分币,每人要了一碗淡豆浆——加糖或加油渣吃甜浆或咸浆的钱已经不够了。
那天的豆浆好香好甜啊!我再也没有喝过这样好的豆浆。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