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文化14
(2010-06-03 07:53:15)
标签:
文化宋史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宋代的文化14
——宋史札记之三十三
我楚狂人
七、宋代的科举
北宋的科举直接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度,但是又很大的发展。宋代科举也
分常科、制科和武科。常科,也称常举、贡举,即每年按时举行的分科考试。“常”者,有规律也。在唐代有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进士和明经两科,其他或不常举行,或不被重视。而宋代常科科目大大精简,最重要的就是进士科。制科,是指皇帝下诏指定一些知名人士而参加的临时性考试。是选拔高级专门人才的特别考试。唐代制科的名目繁多,“多至八十有六”,其中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等名目最为著名。宋代的制科名目更多,而且地位也比唐时要高些,但却常常中断,甚至被废除过,宋后期制科地位日渐衰落。武科就是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的考试。武科创设于唐武则天时,各朝沿袭,考试基本上以骑、射、弓、马、武术为主,有时还有策论等文字考试。
宋代的科举发展主要指最重要的常科的发展,其中特别是进士科的发展。一是,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第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第二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开宝六年实行殿试。武则天、唐玄宗也举行过殿试,这是偶然为之,而宋太祖以之为定式。自此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而唐代则是由吏部推荐才可任职的。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恩在皇家。
二是,扩大了进士的录取名额。唐代每科进士仅二三十名,而宋代一科取士达百多名,甚至几百名。殿试后分三甲放榜。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
三是,科举时间的规范化。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宋英宗治平三年,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是为“秋闱”;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是为“春闱”。省试当年进行殿试。后世依为定式。
四是,录取制度力求公平,努力避免科场舞弊。宋代建立了糊名和誉录制度。所谓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就接触不到考生原来的字迹。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发生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后世的“泄题”、“枪手”、“夹带”等三大科场弊病也就被“逼”出来了。
总之,科举制度到宋代,基本趋向完善。这与宋代的教育制度配套,就形成了宋代的人才“生产链”。
宋代的文化就写到这里了,好像写得有点多了。后面再把一些有代表的文化人物单篇叙述,作为这一篇的补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