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文化13
(2010-06-02 07:46:02)
标签:
文化宋史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宋代的文化13
——宋史札记之三十三
我楚狂人
六、宋代的宗教(续2)
(三)宋代的“三教合一”
宋代宗教思想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三教合一”,这当然首先是赵宋皇室的提倡。前面已经说过多次,宋王朝推崇道教,宋代道教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北宋道教凭借唐的遗风由弱而强,一时间道士多如牛毛,儒生成为不穿道服的道士,道士成为穿上了道装的儒生。在理学盛行的年代,信奉道教也成为时尚。从陈抟到周敦颐,再到二程,直至朱熹,都是儒道合一的思想。而道教的热心“三教合一”也就成了主流思想。
从道教代表人物来看,陈抟之后,北宋著名道士张伯端提倡融合三教,他是北宋道教哲学最杰出的代表,初步完成了道教外丹术向内丹术的转变。王嚞本身就是由儒入道的,他在创立全真教时,也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作为创教的宗旨。他在山东文登等地所建立的五个会,皆冠以“三教”二字。传教时,又劝人诵读佛教《般若心经》、道教《道德经》《清静经》及儒家《孝经》。他在《金关玉锁诀》中说:“三教者,如鼎三足,……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在《示学道人》诗中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有界?妙玄通后更无加。”又有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在《答战公问先释后道》中称:“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他的这种思想亦为其弟子所接受,而加以广泛宣传。如马钰有诗劝僧道合同,勿相诽谤,其《赠李大乘兼呈净公长老》诗云:“虽有儒生为益友,不成三教不团圆。”《丹阳真人语录》称他“在东牟道上行,僧道往来者,识与不识,必先致拜。”邱处机《磻溪集》卷一有诗云:“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 刘处玄《仙乐集》卷三也称“三教归一,弗论道释”。
由于佛教在宋代长期地位不如道教,那种像唐玄奘那样的蔑视道教的傲气已经荡然无存,佛教徒也开始热心“三教合一”。北宋佛家“三教合一”、“融道入佛”的典型人物是智圆、知礼二人,其它宋初佛教领袖都是“融道入佛”、“以道说佛”的个中高人,仔细想起来,也是佛教在宋初的生存之道。
前面曾经说过,陈抟的“太极学说”对理学的影响。道教对儒学的影响在“北宋五子”等理学大家的著述均能看到,周敦颐的“无极”说,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王安石批判地吸取了道家天道自然,无为而治,矛盾发展等思想,又整合了儒道的诸多优势,遂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荆公新学"。陈抟的“太极”、“无极”学说是理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宋代儒家人物喜谈禅。理学代表人物里多和禅师们有关系(如周濂溪、谢上蔡之和东林常总等往还),甚至对禅家思想有深刻研究(如程明道出入于老释数十年,朱晦庵喜读大慧等语录),他们受到禅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只要看看这些别号就知道佛学对宋代儒家人物的影响了,如欧阳修的“六一居士”,苏轼的“东坡居士”,范成大的“石湖居士”。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