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代的文化11

(2010-05-29 07:50:54)
标签:

文化

宋史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宋代的文化11

——宋史札记之三十三

我楚狂人

六、宋代的宗教

宋代是我国宗教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在宋代,本土的道教空前发展,几乎达到了“政教合一”的地步;外来的佛教进一步中土化,从而进一步影响东亚、东南亚佛教的发展;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进一步宗教化,孔子、关羽渐成神像。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道教人物和儒家理学家的共同努力,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强大思潮,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我在这里,试图最简单地勾勒一下宋代宗教的轮廓。我的这些看法,采用了陈垣、陈寅恪、汤用彤各大家的成果。

(一)宋代道教

以前我曾经说过,赵宋开国之际,陈抟老祖曾经为赵宋立国大造舆论,造成了“天命有归”的局面,为篡权夺位的赵宋皇朝合法性做了不可低估的贡献。更有甚者,民间传闻赵匡胤是赤脚大仙下凡,更是神仙中人了。赵匡胤对道教报答也甚厚,把华山赐给了道教,把道教奉为国教。更有柴世宗毁佛在先,赵普提议学李唐皇朝尊崇道教在后,有宋一代,道教的地位是十分高的,以致全国的道教宫观都由国家委派官员管理,国家提供资金。如朱熹就曾任过“提举宫观”之类的闲职。

道教自东汉张道陵创教以来,一直是世俗化的宗教,不忌荤腥,不废婚嫁。至今“天师道”依旧如此。而赵宋皇朝则对道教进行了宗教整顿。宋代,对奉其教而诵其经的,则称道士;不诵其经,只穿道装的,则称寄褐。假寄褐之名携家眷进入道观的,大抵是道官的亲戚。宋开宝五年,太祖下诏,寄褐的一律离开宫观,道士不得蓄养妻孥,已有家室者遣出外居止,今后不许私度,须本师知观同诣长吏陈牒给公凭,违者捕系抵罪。进一步的措施是,规定对道士进行考核,不合要求的勒令还俗。大中祥符二月二日,真宗皇帝下诏,道士不得以亲住宫观,犯者严惩之。南宋惩禁道观的条款中还规定:因水、火失度牒十日不报者,遗失度牒者,饮酒至醉者,无故不宿宫观三十日者,还俗。这些措施与唐朝的措施大同小异。符箓派要受符箓之后,才能为人奏章斋醮,行法施符,获取生活所需。这些措施,都使得道教更像一个正式的宗教了。

宋真宗也是道教的狂热提倡者。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置礼仪院。八年春正月壬午朔,谒玉清昭应宫,奉表告尊上“玉皇大天帝”圣号,奉安刻玉天书于宝符阁。庚寅,置清卫二指挥奉宫观。乙末,皇女入道。天禧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改元。诣玉清昭应宫荐献,上玉皇大天帝宝册,兖服。宋真宗对道教神祗祭祀之隆重以及其伪造天书之频繁,把道教地位提高到又一高度。

宋徽宗是一个更加狂热的道教信徒,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这样,道教就几乎享有国教的地位了。

宋代道教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真教的出现,这是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广为流传的金庸小说的影响,使世人知道了全真教,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模糊认识。所以这里想把有定论的全真教说一下。

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嚞(即大名鼎鼎的王重阳)(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金正隆四年(1159),声称于甘河镇遇仙,改儒为道。王嚞曾居终南山修道。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去山东传教,先后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传道说法。在这期间,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徒也就是“全真七子”,创立全真道。“全真七子”各传下支派,这里就不细说了。全真道自称始祖是“少阳”东华帝君,少阳传“正阳”钟离权,正阳传“纯阳”吕洞宾,纯阳传刘海蟾(刘操),再传王重阳,道教称“北五祖派”。元皇朝封王玄甫、钟离权、吕岩、刘海蟾、王嚞等为“真君”、“帝君”,是为全真教道统。后世道教分为南北两大派,全真道是北派,南派是正一教。

王嚞在创立全真教时,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作为创教的宗旨。他在山东文登等地所建立的五个会,皆冠以“三教”二字。传教时,又劝人诵读佛教《般若心经》、道教《道德经》《清静经》及儒家《孝经》。全真道的创建者在教义、教制、教规以及内丹修炼等方面都贯彻三教合一的思想。全真道的教义集中体现于“全真”二字。或谓使“真性”保全,或谓使“精气神”三全,或谓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而两全。。全真道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他们认为,人的肉体是要死灭的,人的真性或阳神则可以长存。这是有别于道教其他派别的地方。

全真教教规森严,全真道倡导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教人捐妻舍子,“跳出樊笼”,出家修道。居住条件力求俭朴,仿佛教倡修苦行,还信奉绝对的禁欲主义信条,尹志平称“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多睡情欲所由生”。但是这些,在全真教盛行后渐渐变质了。

全真道建立后的相当长段时间内,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统治阶级的支持,保持着向上发展的势头。在金元时期,经历了王嚞、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尹志平、李志常、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苗道一、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十数代掌教的传承,蔚成大派。

全真道从初建至金末,是初传时期。王嚞于大定七年(1167)建立教派,大定十年死于从山东返回陕西的途中。马钰嗣教,七大弟子分别在秦、翼、鲁、豫等地修炼、传教,而以马钰所活动的关陕一带为传播中心。尹志平《北游语录》称,马钰掌教时期,遵行“以无为为主”的教旨。即主要从事个人修炼,而不以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发展教徒,营造宫观。此时期他们大多过着清修苦炼、云游乞食的生活。但却逐渐吸引了一部分信徒,也赢得了一些中下层官吏的敬信和保护。

自刘处玄于金大定二十六年、邱处机于金泰和四年(1204)相继掌教以后,始逐渐重视创立宫观和收徒活动。《北游语录》称刘处玄 “无为、有为相半”,邱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所谓有为,即指创观收徒活动。他们以山东半岛为中心,收信徒,建宫观。从而引起了金廷的重视。大定二十七年,王处一被召至京,世宗问以养生之道。次年又召邱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翌年,又召王处一。王抵京时,世宗驾崩,章宗即位命王处一为世宗设醮冥福。皇帝的一再征召问道,抬高了全真道士的身价,促进了全真道的发展。元好问《紫微观记》描述了当时全真道传播的盛况:“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明昌元年(1190),金廷“惧其有张角斗米之变”,“虽以惑众乱民”为由,下令“禁罢全真及五行、毗卢”,但 “已绝而复存,稍微而更炽”。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全真道组织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组织基础。

金元之交,直至南宋亡,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但全真道却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契机则是成吉思汗对丘处机的召见。金贞皊二年(1214),邱处机又应山东驸马都尉之请,出而招安杨安儿的起义军。于是邱处机及其全真道,成为蒙古、金、南宋三方交相争取的对象,在金贞皊、兴定(1213~1221)年间,三方先后派遣使臣征召邱处机。邱处机审时度势,却金使,谢宋聘,独赴正在西征西域的成吉思汗之召。他不辞年届七十三岁的高龄,甘冒风沙大雪,于1219年率十八随行弟子,经历两年多的万里跋涉,终于在1222年到达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内都库什山)成吉思汗的军营。成吉思汗对邱处机的到来慰勉有加,亲自两三次召见并作长谈。邱处机对其所问为治之方及长生久视之道,皆作了仔细的回答。深得成吉思汗的礼敬,尊称其为“邱神仙”。当他于1223年请准东归时,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

  1224年邱处机返抵燕京,被请住大天长观(后改名长春宫),成为北方道教的风云人物,所居长春宫从此成为全真道活动的中心。“由是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邱处机乃不失时机地着手全真道的大发展工作。他早在西觐东归途中,即大约在1223年五六月之某日,就语其随行弟子曰:“今大兵之后,人民涂炭,居无室,行无食者,皆是也。立观度人,时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务,人人当铭诸心。”故在此后,全真弟子们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就以空前的规模开展起来了。仅就《顺天府志》所引《析津志》和《元一统志》粗略统计,燕京及其附近地区即有宫观百余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全真道宫观,又皆属邱处机至李志常掌教期间所建。据载,安葬邱处机时,“四方来会之道俗逾万人,至有司卫之以甲兵”。会葬(移葬)王嚞时,“时陕右虽甫定,犹为边鄙重地,经理及会葬者,四方道俗云集,常数万人”。

尽管尹志平利用宗教的号召力,为元统治者效劳,但因其影响过大,却引起元统治者的猜忌。因此在元宪宗时期的佛、道“化胡经”之争中,元统治者持明显的袒佛立场,使全真道在(宪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佛道大辩论中两次败北,予全真道以沉重的打击。全真道发展的鼎盛局面,亦随之宣告结束。

因为此后皆是南宋灭亡之后的事了,从略。

总之,全真教从来不是抗金的,相反是在金元两朝统治集团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这与金庸笔下的情况完全不同。

宋代的文化11

王重阳

宋代的文化11

马钰

宋代的文化11

丘处机

宋代的文化11

全真七子

宋代的文化11

重阳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宋代的文化10
后一篇:宋代的文化1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