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文化9

标签:
文化宋史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宋代的文化9
——宋史札记之三十三
我楚狂人
五、宋代的艺术(续1)
(二)宋代绘画
说起宋代的绘画,不少人首先会想起的就是著名的风俗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徽宗的花鸟画和苏东坡的墨竹,其实远不止这些;宋代的绘画艺术成就是极其辉煌的,比宋代的书法成就高得多。
宋代的山水画在唐代的基础上有向前发展了。宋初李成善画寒林平远,范宽善画崇山峻岭,许道宁善画平远、野水、林木,他们三人皆先后在不同方面,发展和丰富了荆浩、关仝的北方画派。熙宁和元丰之际,郭熙通过景色季节及气候的描绘,表现了山水林泉的幽情美趣。徽宗赵佶、高宗赵构时期,有开南宋山水画新风的李唐,有才气横溢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南宋孝宗以后,特别是光宗、宁宗时期,山水画继李唐之后,出现了明显的画风变化,代表画家为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他们重视章法,巧妙地利用画面大片空白突出鲜明的形象,画面效果含蓄凝练,简洁而富有诗意,具有优美的意境,简率而富有表现力的大斧劈皴则显示了笔墨技巧的提高。如马远极善造境,他的《梅石溪凫图》构图巧思之外一角山岩横空伸出,却不突兀;一泓清泉,淡淡水气,静显清晨之态;梅枝两三,花蕾初绽,盎然生机便呈其中;野凫戏水,争知春暖,打破了山涧宁静,平添了许多生趣。 “马一角”之雅号由此可以品味。
宋代的花鸟画也极有成就。宋初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规范, 花鸟画家则有赵昌、易元吉、王友等。熙宁和元丰之际,有以崔白为代表的花鸟画。崔白描绘季节气候变化中禽鸟的情态,善于表现败荷凫雁的荒情野趣,突破了宋初以来画院内黄氏体制的规范,取得了更为自然生动的效果。徽宗赵佶本人就是优秀的花鸟画家。宋代花鸟画家极注重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并为此而养花养鸟。
山水、花鸟画在宋代有着飞跃提高,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
宋代的人物画也很有成就。熙宁和元丰之际,出现了以李公麟为代表的鞍马人物画,李公麟以朴素的白描形式,精确地表现了不同阶层、民族、地域人物的特征,特别是在刻画士大夫生活形象和情趣上,获得极大成功。徽宗时期,苏汉臣以画婴儿货郎著称。
人物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就派生出风俗画:如卫贤(传)的《闸口盘车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阎次平《牧牛图》和无名氏《耕织图》、《耕获图》、《柳荫云碓图》、《江天楼阁图》等等,都显示了画家对现实生活的兴趣与热情。宋代城市中描绘民俗题材的节令画如《岁朝图》、《五瑞图》、《大傩图》、《观灯图》也纷纷出现。同时,传承唐代的描绘贵族文人生活的绘画仍然流行,如李公麟《西园雅集图》、赵佶(传)《听琴图》也都具有较高艺术成就。历史故事画中常糅进民间传说,曲折地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态度。如描绘操守气节坚贞不屈的人物的《采薇图》,诤言直谏以及与权贵斗争的《朱云折槛图》、《袁盎却坐图》、《陈元达锁谏图》,反映以正确策略解决民族问题的《免胄图》、《便桥会盟图》等。描绘因战乱和复杂的民族关系,如《文姬归汉图》、《明妃出塞图》,像当时民间的讲史一样,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忧患意识。历史故事画及风俗画在整个南宋时期都比较发展,期间的李嵩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画家,他曾作《宋江三十六人像》、《服田图》、《四迷图》、《观潮图》等。
宋代宗教画中出现更为鲜明的世俗化倾向。以热闹的场面、有趣的情节吸引观众,道教画中创造了大量的凭借现实人物形象画成的神佛形象。宋代前期,吴道子画派在壁画中占有绝对地位,从现存壁画粉本《朝元仙仗图》可见其艺术风貌。宋代墓室壁画之数量、质量已不能与汉唐相比。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正定静志寺塔和净众院塔基地宫壁画、敦煌莫高窟宋代壁画以及河南等地区发现的宋墓壁画等,都是考察宋代壁画的重要遗存。
非常值得注意的注意的是宋代的文人画,在唐代王维等优秀画家开创的局面下大大向前发展了,其杰出代表是苏轼和文同。
文人画相对传统绘画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便是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这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活动,所以题材多是山水花鸟。我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和普及,与苏轼的极力推崇和亲身实践及其成就是不可分的。 苏轼认为,绘画作为艺术,应当是与作为艺术的诗有着相似的创作规律、相似的欣赏原则,当然也就应当有相同的地位。“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他认为“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这位非同一般(俗)、绘画的“妙想”与诗相同的画师,指的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苏轼认为,诗人王维也可以看作画家王维:“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这段最为有名的论述中,对于文人画理论有重要意义的就是“画中有诗”这四个字。所谓 “画中有诗”,实际上就是明确提出文人画应当具有超乎于绘画之上、在所描绘的有形之物内蕴涵有更为丰富的无形的内容;就是明确提出绘画与诗歌一样,不仅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也就是后世文人画重意境、重格调、重作者学养的发端。由于文人画强调“画中有诗”,就带来了一系列的技巧上的变革,使文人画具有一套与传统绘画很不相同的技法,最后甚至影响到文人画使用的工具材料如纸、笔等也渐与传统绘画产生了区别。因而,理解苏轼“画中有诗”这一理论的内容,就成了了解文人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前提。 在北宋初年兴起的这种新画风很快在士大夫中流行开来。北宋中叶以后,绘画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画家,而他们几乎都与苏轼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