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代的文化4

(2010-05-22 07:24:58)
标签:

文化

宋史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宋代的文化4

——宋史札记之三十三

我楚狂人

四、宋代的文学

宋代,是我国继唐代之后的又一个文学辉煌时期,“唐诗宋词”几乎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代名词。但是,宋代的文学成就绝对不仅限于词。宋代散文的成就极其巨大,“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宋代(北宋!)就占了六位,即见其一班。宋诗也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差,有着不可估量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话本,继唐传奇之后,继续把中国的古典小说推向成熟,为章回小说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里只是极其简单地把宋代文学的成就作一勾勒。

(一)宋词

中国古代的文学分类极其简洁,就是分“韵文”和“散文”两大类。“韵文”的正统就是“诗”,是指《诗经》以来的传统。凡不刻意押韵的都叫“散文”,这是承“诸子散文”以来的传统。中国的“诗”历来都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的,但是每当“诗”的文学部分高度发达后就会与音乐“分家”,独立成案头的文学样式。所以唐诗的高度繁荣却导致了中唐之后“诗”与“音乐”的逐步分离,于是就迫切需要新的艺术形式来替代“诗”与音乐结合,这就产生了植根于民歌的“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同样的,当宋末“词”的文学性越来越独立后,就由“曲”替代了“词”与音乐紧密结合了。

宋词是直接继承了唐五代词的成就发展起来的。词的别名叫做“长短句”、“乐府”、“诗余”。“长短句”表明了词的艺术形式的一大特征——长短句灵活使用。“乐府”表明其音乐性。而“诗余”则是表明了词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写作态度上的观念,那就是词写的都是典雅的诗不写的题材,无非风花雪月,悲欢离合,无关宏旨。这就是唐五代以来一贯的艺术观念,而宋词“婉约派”就是继承这种观念的文学流派。

宋词“婉约派”是直接继承“花间”“尊前”和李后主的传统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柳永把“慢词”推向成熟,而李清照则把李后主开创的白描手法推向极致。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曾官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柳永词作流传极广,当时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柳永的词凄婉缠绵,儿女情长,但却不淫靡。构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代表作《雨霖铃》。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等。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曾任参知政事的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她生活在南北宋社会动荡之际,也饱经战乱颠沛流离之苦,其创作以生活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后期的诗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李清照是婉约派成就最大的词人,对后世影响极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纪念馆在山东济南大明湖畔。

宋词“婉约派”喜欢攻击“豪放派”,以为“豪放派”不懂词。如李清照就说东坡词是“长短不葺”的诗。这种纷争,非关人品,实是艺术见解的分歧。所以我们会见到这样奇异的现象,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的诗与他们的词是完全不同的面目,柳永的《煮海歌》直面民生疾苦,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更是连须眉男儿也惊叹的豪壮之句。同时,诗文典雅高古的欧阳修,他的词作秾丽艳情,几乎叫人怀疑是伪作。这些都是源于“诗余”这一创作观念。

宋词与“婉约派”相对的是“豪放派”,这是以范仲淹的边塞词《渔家傲》开先河,而由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文学流派,所以又有人称为“苏辛词派”。有一种观点认为“豪放派”主要特征是突破格律对内容的束缚,我认为也许有,但不是本质。“豪放派”的本质特征是冲破了“诗余”这一传统观念,凡是“诗”的体裁,都应该成为词的题材。“豪放派”的定鼎之作就是苏轼的黄州时期的词作,当时也许是无意、无奈之作(今后写苏轼时再细说),但是却为“豪放派”争得了立足之地。而辛弃疾则是一个“专业词人”,几乎不写诗,他把豪放词推向了极致。北宋末期到整个南宋,国家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中,“豪放派”有了极其丰富的体裁,因此形成了庞大的阵营,著名代表人物还有王安石、陈亮、张孝祥、刘过、刘克庄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并非“豪放派”不会写情,只能作豪放语,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写情入骨,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把难状之情刻画入微。他们多作豪壮语,也是文学观念决定的。

有人说:“柳郎(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说出了两大派词的艺术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此言得之。

宋代还有如周邦彦、姜夔这样的词家,他们精于音律,能把词的格律的音乐性发挥到极致,因此习惯上把他们归入“婉约派”。我认为不妥。如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何来半点婉约味?一派忧国忧民。这些词家应该单列,可以称为“格律派”或者“音律派”。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行走于公卿之间。人品秀拨,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今存词八十多首,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代表作《扬州慢》等。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他晚年受辛弃疾影响,词风有所转变,如《永遇乐》(云隔迷楼)、《汉宫春》(云日归欤)等,呈现出豪放风格。《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自度曲,并注有旁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词乐谱资料。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对后世影响较大。

宋代上至万乘之主,下至贩夫走卒,皆能歌词,实在是词的空前繁荣时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宋代的文化2
后一篇:宋代的文化7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