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文化2
(2010-05-20 07:25:20)
标签:
文化宋史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宋代的文化2
——宋史札记之三十三
我楚狂人
二、宋代的教育
宋代是我国教育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在宋代有了完整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体系,可以说自宋代开始我国的教育才走上了规模化正规化的阶段。这里最重要的人物是北宋的范仲淹和南宋的朱熹。
我国的官学制度是经过了范仲淹的多年努力才逐步健全起来的。范仲淹本身是应天府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天府书院应该有官学的性质。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母亲谢氏病故。范仲淹服丧期间,南京留守官晏殊邀请仲淹协助戚氏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这是范仲淹办学实践的开端。此期间,范仲淹创建了一系列书院制度,并资助了贫困中的尚未成名的著名学者孙复。可以说这为范仲淹今后的办学作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准备。而孙复则是“鲁学”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范仲淹指导过孙复和张载,这为教育储备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景佑元年(1034年),范仲淹从睦州改知苏州,让出苏州南园的一块“风水宝地”办府学,范仲淹道:“我家独占贵地,倒不如让出建学,使士人都在此受教育,公卿将相不是更多吗?”这是为苏州府学的创始,也是全国第一个府学,地点就在现在苏州文庙。创办府学紫阳书院后,范仲淹亲自出面邀请了著名学者安定先生胡瑗来掌教,并自己亲自在书院讲学。胡瑗也不负所托,创立了一系列的先进的书院管理制度和领先于当时的教学方法,被后世称为“苏湖学派”或者“苏湖教法”。“苏湖学派”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书院教学,成为典范。宋以后苏州的科甲冠于天下,状元人数世无其匹,苏州人说这是范文正公的遗爱。
庆历新政时期,范仲淹定下制度,全国府县都要办学,成为定式。庆历新政失败后,唯府县办学一端没有废止,一直垂范后世。
如果说范仲淹在中国教育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办学的话,朱熹在中国教育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教材建设。朱熹先后创办(含修复)主持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武夷书院、岳麓书院、考亭书院。他在白鹿洞书院制定一整套“学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成为当时与后世的书院准则,这大约是我国最早的“校训”了。他在武夷书院(即武夷精舍)定下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教材,并刻印发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成为此后上千年的法定教科书,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依据。
朱熹在岳麓书院和考亭书院的长期讲学,使得书院盛行,一度有取代官学的趋势。
我们现在研究我国的教育史,更多地着眼于孔子,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我们忽略了范仲淹和朱熹,忽视了宋代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位置,无疑是不全面的。今天,我们已经具备条件重新研究宋代的教育,研究教育家范仲淹和朱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