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名将世家1
(2010-05-14 10:45:35)
标签:
文化宋史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宋代的名将世家1
——宋史札记之三十二
我楚狂人
据北宋史实上层武官都享有荫补和优先迁转子弟的特权,开国将帅,其子弟犹享优惠,往往冲龄已获军衔,未经战阵即为将。如石守信长子保兴“年十四,以荫补供奉官”,其余诸子更为年幼就荫补武职;石保吉、王承衍等人未立寸功,已获节钺。而众多武将子弟在荫补等相关制度的鼓励下,相继以武立身,如战争中死难的中下级武官,其子弟都可获得荫补武职的机会。北宋中期将领赵滋,其父原为环庆路都监,天圣中战殁,遂“录滋三班奉职”;大将刘舜卿之父生前为镇戎军都监,死于好水川之战,“舜卿年十岁,录为供奉官”。这些优惠政策造就了北宋绵延不绝的将门。但是累世为将是一回事,累世出现名将是另一回事,宋代征战连年,也就名将辈出。宋代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出现了一些名将世家,一个家族往往两三代甚至更多代地出现将才,这种现象在其他朝代并不多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杨家、曹家、种家等。
一、杨家:
前面我们说起了杨业(前文专述,从略),杨业的儿子杨延昭(也就是坊间附会的杨六郎)就是长期镇守边关的名将。
杨延昭(958—1014)本名杨延朗(小说中的杨五郎的名字),后因避宋真宗所臆造的圣祖道士赵玄朗的讳,改名杨延昭,被契丹人敬称之为“杨六郎”(不解何意,有人说“六郎星”是将星,辽人把杨延昭视为天上将星之意。这就是误传为杨业第六子的由来),北宋抗辽大将杨业的长子,生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卒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原籍麟州(今陕西神木)人。自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沿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杨延昭丁父优三年释服后,在端拱年间(988~989年)出任高阳关路景州知州。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辽大举入侵,宋军节节失利。杨延昭守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九月初,辽军攻遂城,萧太后亲自执桴鼓督战,矢飞如雨,而城中守军不满3000,延昭从容自若,悉发城中居民丁壮登城,被甲执械,日夜护守。坚守到十月间,突遇寒潮,杨延昭命城中军民汲水浇灌城墙,一夜之间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辽军攻城不下,只好绕过遂城进攻别处。杨廷昭乘机追杀,截获了辽军许多武器。此战后,杨延昭威震边庭,杨延昭守卫的遂城被称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咸平三年(1000年)冬,杨延昭在羊山(在今河北徐水西50里,今称“杨山”)诱敌深入,大败辽军,生擒了辽将,缴获无数,杨延昭晋升为莫州团练使。
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南侵,深入到黄河北岸的澶州,杨延昭提出“契丹顿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瓢掠,率在马上。愿饰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但宋真宗最终没有采纳。澶渊之盟订立,杨延昭以为国耻,拒绝朝廷“勿伤北朝人骑”之命,痛歼辽军游骑不止。及辽军北退又不顾朝廷“勿追契丹”之命,独率所部万骑,进抵辽朝边界,破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宋真宗知杨延昭之忠心,没有追究杨延昭是否有意破坏朝廷与辽国的和议。
景德二年(1005年)杨延昭以功绩升莫州防御使,同年经宰相寇准荐举,任保州知州兼沿边都巡检使,再升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或称都总管),成为高阳关路的最高军事长官。杨延昭从此成为河北前沿的总帅,统兵数万,防守天津至太行山下一线的边防。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是河北边防的重要关口,这就是“杨六郎镇守三关”的由来。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七日,威震辽邦的杨延昭,满怀忧忿,病死于高阳关副都部署任所,终年57岁。死后,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就连敌方契丹人也举哀致敬。死后陪葬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
杨延昭病逝,“诏录其子传永、德征、文广有差。”杨文广(1012——1074)是杨延昭三子,以父荫在禁军中任下级军官,先后在范仲淹麾下对西夏作战,跟随狄青下广西讨平侬智高的叛乱,任广西钤辖(即广西临时战区的统兵官)。战后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左藏库使”略高于其父曾任的“崇仪使”、“如京使”。
宋英宗时朝廷评议各地将领,英宗赵曙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宋史•杨文广传》)将其擢升为成州(今甘肃成县)团练使,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后杨文广升任兴州(今陕西略阳)防御使、秦凤路(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部、宁夏南部和甘肃中部及南部)副都总管。
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陕西经略使韩琦韩琦派秦凤路副都总管杨文广前往离秦州(今甘肃天水市)西北大约一百八十五里的地方修筑筚篥城。由于先前宋军修建城堡,西夏党项人都会出兵破毁工程。于是杨文广采取声东击西策略,率部急奔筚篥,全面部署防务,杨文广派兵遣将出击追杀骚扰筑城的西夏军,宋军杀获甚众。杨文广说:“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宋史•杨文广传》)经此一击,党项人后来果然不敢再来捣乱。当年九月,甘谷、筚篥等三个城堡修成,受到宋神宗赵顼诏书褒谕,并将筚篥城赐名通渭堡(今甘肃陇西东北五十里)。此后,杨文广历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七里)知州、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县)知军。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杨文广改任鄜州(今陕西富县)权知州——代理知州。以后又自西北边防移向河北边防,任定州路(治所在今河北定县)副都总管,升侍卫步军都虞候——又回到了当年他的祖父和父亲效命的地方。定州路副都总管杨文广献阵图及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朝廷还没有来得及审批和回复,当年的十一月,杨文广病逝。他死后,朝廷追赠为同州观察使。据《保德州志》载,“杨文广娶慕容氏,善战。”这个善战的慕容夫人,大约就是虚构人物穆桂英的原型了。
正史中再没有杨家第四代的资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