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2010-03-30 12:17:57)
标签:
文化宋史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宋史札记之九
我楚狂人
骁勇得有点过分的宋太祖赵匡胤在他五十岁如日中天之时离奇死去,这就是史学家说的“烛影斧声千古之谜”了。
据史料记载,官方的记录非常含混:“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连死因都没有,实在不合情理。于是就有了种种猜想。有的说,饮酒过度暴卒,类似心肌梗塞;还有的说,因腹下脓疮(疽)发作而亡;更有《烬余录》甚至想出了因花蕊夫人与赵匡义的奸情暴露而情急杀人,这就是“烛影斧声”的由来。但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他本人还是不太满意。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费这么大的劲,为什么?
梳理芜杂的资料,大致这样的经过:《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死前一晚,天气极寒,他跟赵匡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匡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说是赵匡胤厉声高呼:“好做,好做。”且传出“烛影斧声”,也就是说在烛光摇曳之中传出玉斧(皇帝带装饰性的防身武器)挥动的声音。事后赵匡义的解释是太祖病发,挥动玉斧,然后在临死前高声吩咐:“好好干,好好干。”大有交代接班人后事的意思。但是“好做,好做”也可以理解成“干的好事”之类的愤怒之言啊,这样问题就大了。
赵匡胤离奇去世,得到好处最大的自然是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了帝位,就是宋太宗。赵匡义(公元939~997年)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胤称帝后,避讳改名赵光义,小太祖十二岁。赵匡义弱冠就随长兄从军,善骑射。赵光义是陈桥兵变主要参与者,可以说是大宋王朝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赵匡胤称帝后光义以皇弟之尊封晋王,担任重要的开封府尹达十年之久,羽翼丰满。赵匡胤暴毙之后,赵光义就抢先登极了。而所谓的证明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的证据就应运而生了。
证明赵光义合法继位的最重要的依据就所谓“金匮之盟”,说是太祖的母亲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这事参与者只有赵光义与赵普还在世,自然是他们说有就有了。但是这不合情理,太祖去世时长子赵德昭已经年近三十,不是“主少国疑”了,算得上“国有长君”了。而且,赵光义比侄子赵德昭大不了十岁,没差别。即使太祖幼子赵德芳也二十多岁了,赵光义如无私心,即使有“金匮之盟”也该避让,何况此事尚在“疑似”之间。
再有就是制造赵匡胤生前对兄弟的溢美之词,制造赵匡胤早就有传位赵光义的印象。据《宋史太祖本纪》载,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这事大不合情理,岂有皇帝如此说话的。后世的康熙称赞孙子乾隆有类似的话,基本可信,毕竟是老人对后辈的期望。但是皇帝这样夸弟弟就是致乱的由头了,不可信。
赵光义即位后匆匆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元年,因不合常理而为后世讥讽。赵光义借了赵普的嘴巴,说是“一误而不能再误”,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而按照所谓“金匮之盟”有望继位的赵匡胤幼弟赵光美,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却先后莫名死去。赵光义的继位之路步步是血啊!至于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赵构没有儿子,又离奇地传位给赵匡胤一系的后人,似乎冥冥中真的天道好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