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的文化输出(五)茶道

(2010-03-07 08:42:39)
标签:

唐史

文化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唐代的文化输出(五)茶道

——正说唐朝之五十五

我楚狂人

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至于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已经无可考察,只知道很早很早,有人甚至说是黄帝时代就有饮茶。但是,中国人把饮茶提升到“艺”和“道”的高度,肯定是在唐朝。理由是,首先唐朝的制茶工艺已臻成熟,已经出现了名茶;其次是唐朝已经出现了茶道名家。而这些正是茶道出现的必备条件。

唐朝之前没有见到有指定的贡茶,而唐朝则指定了贡茶,那就是“阳羡茶”和“紫芽茶”。阳羡,地名,就是现在的江南的宜兴。紫芽茶产自吴兴,就是现在浙江的湖州,与宜兴毗邻。可见当年的名茶就出在现在江浙交界之处,这里山峦起伏,气候适宜,水草丰沛,适合茶树生长。唐代的制茶工艺有点像今天的“沱茶”,是制成圆圆的茶饼的,最好的紫芽茶则制成直径一厘米左右的小茶球,称为“小龙团”,极其珍贵。北宋苏东坡好茶,曾有诗歌咏过“小龙团”。这种工艺今天还在,几年前我的小叔叔游历湖南,给我带来了一些君山银针茶,其中一小罐就是“小龙团”,令我喜不自胜。

中唐前半期的文坛领袖顾况是个制茶高手。顾况 (727—815),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 ,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江苏南通境内)。晚年隐居茅山,“炼金拜斗,身轻如羽”,大约在贞元十六年。相传著名的《瘗鹤铭》为顾况所作,但据宋代董逌﹑黄伯思和清人顾炎武考证,《瘗鹤铭》非顾况所作。从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考订,顾况于757年登第后约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后尚在人世,大约在当时也是神仙一流人物。顾况性狂诞,打趣年轻的白居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就是此公。顾况隐居茅山之后,爱制茶,并以此自傲。

说起茶道名家最出名的就是陆羽、卢仝了,都是唐朝人。“茶圣”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孤儿,据说是智积和尚从雪地里捡来的,其貌奇丑。长大后以卦辞“鸿渐于陆”自名姓陆名羽字鸿渐。有人说是苏州人,《新唐书》说是复州竟陵人(今今湖北天门市),其实已难考查。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全唐文》有《陆羽自传》。陆羽的茶艺和镇江“天下第一泉”中泠泉的水,加上阳羡茶,被当时人并称为“茶中三绝”,长期以来陆羽被大小茶楼奉祀为祖师爷。

卢仝(约795-835) “初唐四杰”之卢照邻的后裔。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河南济源,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卢仝博览群书,工诗善文,而不愿仕进。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却图书满架。仝性狷介,朝廷曾两度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均不就。曾作《月食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据清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所撰《济源县志》载:在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山上还有卢仝当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卢仝好茶成癖,他的《走笔谢孟谏议新茶》诗,传唱千年,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把茶饮的审美愉悦,表现得淋漓尽致。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从中演变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至今河南济源市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现在在东亚、东南亚茶道都是最高雅的生活情趣之一,茶叶更是世界最主要的饮品之一,而其传播源头都在唐代。正是唐代,把成熟的茶文化传播到亚洲、欧洲,从而传到更远更远。

《正说唐朝》从开笔至今已经写了好几个月了,最后写了几篇文化传播的文章,谨以此向伟大的唐朝致敬。全文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