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与应试
(2010-01-04 09:19:53)
标签:
教育感悟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素质与应试
——关于桐屿中学的思考之二
我楚狂人
又是一个老问题: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的关系如何放?
其实,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从来都不是对立的,把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对立起来的观点只是一个误解。我们看,无论是上海的钱梦龙还是东北的魏书生,都是转变差生的高手,那么如何来评价他们的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所提高了呢?还是通过考试成绩来鉴定的。上海有一位语文教改的“激进分子”黄玉峰,他到高三阶段照样理直气壮抓应试。照他的说法就是,不出成绩,哪个校长会支持你教改!是的,我们尽管可以把教改宣传得天花乱坠,但是拿不出考试成绩,社会怎么看?家长怎么看?学生怎么看?不是说“生本”吗?“生本”最基本的立足点就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而应试能力无疑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一直对我的同行们这样说,到了毕业年级,就应该理直气壮抓应试。
不过,我们这次在桐屿中学听课,始终没有看到九年级的课堂与七八年级有什么不同,这与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急切关注形成了反差。这也许是因为我们听课的原因,但愿如此。
但是,应试必须和题海战区分开来,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应试是需要研究的,应试是一门科学。我们要有积累,针对前几年的试卷分析命题思想和命题思路,分析题型的延续性和变化走向,分析难度系数和各题的平均得分率并从中找出自己学生的薄弱环节,分析各种题型的最佳解题思维方法等等。而这些分析的结果,要有机渗透到我们毕业班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强化信号。分析是为了优化应试的应对策略,精选习题,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毕业班的应试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务处是指挥部,要部署作战的步骤和方略;年级组是前线指挥部,要协调各学科各班级协同作战,制定最佳实施方案,并随时进行微调;年级组与年级组要“接力”,每一个年级组都为下一个年级组做积累,达成良性循环。
桐屿中学的教师有干劲有热情也有实力,相信只要对应试的认识统一之后,并且掌握了应试的规律,一定能上一个台阶的。那么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我的观点是,非毕业年级多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公民素质的培养,而毕业年级则注力于应试能力的提高,把学科素养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许更加合理点。教改了,也不能讳言应试,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