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本与师导

(2010-01-03 10:02:18)
标签:

教育感悟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生本与师导

——关于桐屿中学的思考之一

我楚狂人

这次去桐屿中学考察完全是计划之外的事,原来是另一个老师的事情,临时把我拉上了。我们一行四人,苏州大学文学院中教法的王家伦教授、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中教法的韩星婴教授和文艺学的高文超教授,我的身份是苏州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兼职导师、江苏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这样的阵容出现在一个初中里,也算罕见了。

浙江台州路桥区桐屿中学是一所规模中等的纯初中,全校三个年级八轨共1200学生,教职工80多人。其教育质量(其实也就是考试成绩)在路桥区属中等。桐屿中学正在推进生本教育,从课堂实践来看,步子还算大。我们在全校各个年级听课,发现七年级全部和八九年级部分班级已经按照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安排学生座位,课堂上学生有大量时间自主学习:自读、讨论、交流发言等。学生发言总体来说声音响亮,表述完整清晰,个别学生也有独到的见解。我们利用中午时间与各年级学生对话交流,学生能发问,敢于表达自己的困惑,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说,桐屿中学的生本教育实践已经见到了明显的效果。

但是,在这个总体局面之下,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情况,那就是部分教师有放弃自己阵地的趋向。我们在某年级听课,教材是短小的文言小品,教学内容是学生解决语言障碍,完成读译工作。如果抓紧一点,按照桐屿中学学生的基础,应该半节课就能解决问题,但是这两位老师都把整节课给了学生,整堂课只是开头布置学习任务时说了几句,此后就放任学生自读了,直到下课也没有一个收束。这样的课堂效果就叫人生疑了。

就举其中一篇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例吧,原文全文不满150个字,而且也没有什么难词,课本上的注释也很细,放一节课让学生再去读译课文,有必要吗?《湖心亭看雪》重要的是理解,特别是对几个量词的理解,这是“文眼”。“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以景物之小写天地之空阔,表现出雪天西湖非同平日的寂寥。作者犹如神魂出窍,在天穹中俯视雪中的西湖,俯视自己,这是一种奇特的视角。这就显现出张岱非凡的才力了。我想,弄懂这几个量词,这篇文章也就读懂了;反之就没有读懂。如果讲教学的有效性,也应该体现在这些地方。

这就回到了新课改以来的一个焦点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生本”与教师的讲授是否矛盾?

在任何情况下,教师的讲授都是天经地义的,有些重点难点学生学习有困难,哪怕满堂灌也没有什么错,把“生本”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对立起来显然是一种误解。不错,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那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但是,有些教材中的“不可替代”的语言因素还是应该一一拈出,循循善诱的。如《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的倒装句式,“如太行、王屋何?”“如……何”的句式,“其如土石何?”的“其”。这些语文因素是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重视的,否则就不是语文课了。

不要把“生本”和“师导”对立起来,如果这样,又走向了一个极端了。

 

下面是我们在桐屿中学活动的剪景

http://img.bimg.126.net/photo/HztGUrBtF8elfvQ60nQZtw==/644014746714693068.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