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网络写作的“一夜成名”现象

(2009-11-20 08:36:31)
标签:

写作杂谈

杂谈

分类: 写作杂谈

也谈网络写作的“一夜成名”现象

我楚狂人

这是第四个问题。

作为人民网十大名博的网络写手王光文教授对网络写作的一夜成名现象当然持肯定态度,而自称受到法兰克福学派影响的持精英主义立场的余晓明教授则对此不屑一顾。

我认为,网络写作的一夜成名现象其实并不奇怪,只是网络造成的人际交流的便易性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是,由于网络的点击率是由网民自由选择决定的,不可能如某一权威机构组织的投票那样刻意诱导,由此写手要成名,就会有意识迎合公众心理,直截些说就是媚俗。这就是精英主义者鄙视大众文化的原因,并非单指向网络写作。

为了提高点击率,网络写手们各行其道,最便捷的就是借助本身原有的资源,如果是本来就能高度引起网民窥探欲的文艺体育明星,名字就是资源,写什么就是次要的。“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们也在此列。借名字而造势,借造势而哄抬名字,这就是他们的“良性循环”。如果是美女,身材容貌就是资源,起一个性感的网名,贴几张限制级的照片,也能提高点击率。如此之类,不一而足。

如果是“草根”,名字不是资源,恰巧也不是美女之类,于是可以从标题上做文章。这就是余晓明教授说的标题党。现在网络上的信息量太大,任何人都只能从浏览标题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来阅读。于是,网络文章的标题越来越讲究“吸引眼球”,或怪异,或突兀,或暴力,或色欲,甚至与网文的内容游离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这也是网络写作的罪状之一。

但是,网络写作的一夜成名现象毕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他标志着“草根”有了成名的可能,就像当年科举制度给平民阶级一个与贵族阶级公平(相对的)竞争的机会一样,网络写作给了“草根”与精英同场竞技的机会。虽然这种竞争的起点并不公平,但是毕竟是一个机会。

不要一看见通俗的东西都反感,其实我们捧为至宝的“四大名著”就是通俗读物。孟老夫子讲了许多精彩的话,其中有这样一句特别精彩,他说:“古之乐犹今之乐也。”今天的经典,往往就是前代的流行,只不过经过大浪淘沙,经受了时间考验罢了。如欧洲名曲《蓝色的多瑙河》,当年就是风靡欧洲的流行歌曲。如我们的“四大名著”、《牡丹亭》、《桃花扇》的轨迹是一样的。因此,经过点击率“选举”出来的网络作品会不会成为经典呢?我们说了不算,还是让时间来判定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