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讲点,如何?

(2009-11-03 07:47:06)
标签:

教育感悟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少讲点,如何?

少讲点,如何?

我楚狂人

某次研讨会,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说是新课改了,语文课时越来越紧张。我的老朋友许祖云老师脱口说:少讲点。我以为许老师这句话恰是讲到了点子上。

新课改提倡“细读文本”,这本没有什么错,问题是如何理解,如何实践。所谓“细读”也就是我们以前说的“精读”(现在总喜欢把一些大家已经认可的说法换个新说法,这也是一种时髦),这是相对于“浏览”、“泛读”的概念。问题是何谓“精读”。难道“精读”就是把一篇文章角角落落全翻个遍,嚼得稀烂?非也!“精读”是研究性阅读,那就应该在值得研究的地方花力气,而不是一篇课文从头到底处处着力。阅读中没有“舍”就没有“得”,一篇课文浑身重点就是没有重点。我们语文老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舍”了吗?

叶圣陶老先生一生关于教育说了许多话,最重要的一句还是“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说出了教育的最本原的目的,教育的最本原的目的就是要让受教育的人学会自主学习,从而终身学习。叶圣陶先生还说“教材无非就是例子”,“例子”就有其示例的角度,把这个角度找出来,说清楚就可以了,何必面面俱到!

造成语文老师不肯“舍”的根子是高考阅读题。现在的考核制度逼得教师变得很功利,教学活动中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对高考亦步亦趋,我把这叫做“逼良为娼”。而高考阅读题似乎就在昭示“精读”就是嚼得稀烂,扯得支离破碎。其结果就是文章的原作者也解答不出用他的文章编的阅读题,这实在不是一个可以让人笑得出来的笑话。白话文本来大家都读得懂,结果一“细读”就大家不懂了,连原作者也不懂。可怕的“细读”!

如果我们少讲点,又当如何?省点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我相信天不会塌下来。即使功利一点也不会影响学生的考分,你信不信?

什么时候不考阅读题了,高考只考一篇作文了,语文老师上课或许会自由点,学生学语文也会开心点,语文课也许也不会被继续边缘化了。但是这恐怕是很遥远的事。

附文:下面的文章不是课堂里可以教出来的。

钩沉历史记忆

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中  2001级高二张 

这是一条属于苏州的老街,这是一条记录苏州历史的古河,一街一河,汇集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勾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思和敬重——山塘街。

这里没有艳丽的桃花,只有深沉的古宅,透着帝王般的王气;这里没有虚无缥缈的歌曲声,只有轻扣大门后回响在耳边的低吟声,透着庄重和沉稳;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步履矫健的过路人和偶尔从街角处走来的白发苍苍的老人,透着历史的气息,犹如穿越了时空,穿越了两千五百年……

这是一条埋藏了太多历史的街,这是一条沉淀了太多故事的河。从夫差到朱元璋再到戊戌六君子,时间一下子跨越了过来,中国人的气概和精神也由此透了出来。

漫步在这条街上,只觉得中国历史的气息散延在每个角落,有荣誉有耻辱,在顽强不屈,太多太多的辛酸苦辣与我这个漫步者融合,而后,又逐渐散化……

我也只是这条街这条河所经历的历史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河水奔流不息,随着历史的车轮,辗过这个时代,划过这个时空。

当我们驻足于这条街,听着潺潺的河水声,看着层层错落有致的屋脊,仿佛历史的一幕幕从眼前闪现而过,祖国的兴衰荣辱也从脑海中一划而过。两千五百年,对于我而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数字,而对于山塘来说,这是一个完整的回忆,而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片断,一个悠长历史的片断。

此刻,所有的一切都凝聚在一起,而且愈加沉重……

[简评]

本文获2004年江苏省“我与祖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多家报刊转载,作者张昕同学曾担任校萃英文学社社长。本文植根于作者对山塘街,乃至对吴文化数年研究的基础上,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对山塘街的深沉的爱。这就是文化淀积。(指导老师  张长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