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烟霞11学报“撞车”记

标签:
大学文革杂谈 |
分类: 往事如烟 |
学报“撞车”记
——大学烟霞之十一
我楚狂人
在何孔鲁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试论《红与黑》的政治历史意义》完稿了,全文1.5万字,最终在《江苏师院学报》1974年3期上发表时是1.3万字。这样的篇幅在学报算是破格的,一般7000字以上的论文就比较难发了,除非你是大名家,而我只是大学二年级的无名小卒。更何况,文章“撞车”了。几乎同时,我们中文系的朱子南、浦伯良老师和十中的秦肇基老师三人合作的评《红与黑》的8000字的论文也送到了学报编辑部。得知这个情况,当时何老师就对我说,做好文章被搁置的思想准备。但是,最终学报发了我的文章,而三位老师的文章被推荐到学校图书馆馆刊上发表。这在当时的中文系也是一场轩然大波。
记得文章发表后,学报组的编辑老师约见了我,明白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我,让我一阵惶惑。那位编辑老师说,你不必不安,这是你文章的实力所致,你的文章占有资料更充分,观点更有新意,论述更详实,所以我们选择了你的文章。当然我们并不排斥是出于扶持新人。编辑老师还约我常到学报编辑部坐坐,并且多给学报送稿。于是就有了后来我多次给学报送稿,也多次在学报发表文章。甚至有一次我在同一期学报上发了两篇文章,一篇就只能用了笔名“长弓”,也就是我的姓“张”。前后两年多,在学报发了七篇文章,也算异数。这都是因为何老师指导的第一篇文章开的好头。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文章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带有“极左”的印记,阶级斗争为纲,还有喊口号打棍子的嫌疑。但是这毕竟让我学会了写论文,搞科研。
如果说那个时期的文章还有些价值的话,一是我在《水浒》研究中考证了林冲这个人物是小说《水浒》的首创,而不是如其他主要人物传承于前人。二是在评论雨果的名著《九三年》时在新中国较早地瞩目于对人文主义的探索。
不管怎么说,这是我的一段历程。
题头图片是苏大小河边,当年的学报编辑部就在这河边,红楼图书馆的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