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鲁迅22鲁迅与梁实秋

标签:
鲁迅研究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鲁迅与梁实秋
——我读鲁迅之二十二
我楚狂人
最早知道梁实秋是从鲁迅的文章《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梁实秋留给每一个鲁迅作品读者的印象都是非常恶劣的:一个告密者,一个试图用肉体消灭的卑劣手段解决文学纷争的小人。足见鲁迅的文章是成功的。再加上“文革”前到“文革”中我们看不见梁实秋的资料,看不到梁实秋的文章,对梁实秋的恶劣印象也就根深蒂固。
“文革”后,我看到了梁实秋的散文《雅舍小品》,我震惊于梁实秋散文的精致和优雅,夸张地说,优雅得有些出尘的境界。我觉得能写这样出尘的文章的人,不应该是一个卑劣的人。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了解梁实秋。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最初梁实秋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主要成就是在外国文学,特别是英国文学的研究上。他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至今还是权威的译本。他完成了百万字的《英国文学史》。在文学上的成就是独树一帜的散文,代表作就是为人津津乐道的《雅舍小品》。
梁实秋与鲁迅的论战从1927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936年鲁迅去世,前后长达八年。说梁实秋是鲁迅的宿敌实不为过。论战是梁实秋先挑起的,从表面上来看是批评鲁迅的“硬译”,就本质来讲是梁实秋反对鲁迅提倡和宣传苏俄的文学主张,提倡“文学无阶级”。这在身为国家社会党人的梁实秋也是理所当然的。论战的典型事件就是1929-1930年间,同在上海的鲁迅与梁实秋就翻译问题发生过一次互不相让的争执。争执的双方都有丰富的翻译实践,但他们各自的翻译观却大相径庭。因此,1929年秋,上海水沫书店出版了鲁迅编译的《文艺批评》一书后,梁实秋很快就在《新月》杂志上发表文章《论鲁迅先生的“硬译 ”》,批评鲁迅的翻译文风。尔后,鲁迅以《“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进行反批评。两篇文章构成了尖锐的对立,双方交锋的关键就是“硬译”。至于梁实秋讽刺鲁迅“领卢布”真是暗藏杀机,还是随口讽刺,所谓“相骂无好话”?就不得而知了。
就政治上而言,梁实秋选择坚定地站在国民党一边的。他的晚年回归一个学者的面目,被台湾视为国宝级大师。他反对台湾当局把鲁迅作品列为禁书。他认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有价值的。他认为由他来评价鲁迅是不合适的,他坚持认为鲁迅的弱点是偏激。
就今天来看,苏俄的文艺政策真的那么好吗?鲁迅是否有点理想化了?
题头图片是梁实秋照片,上面是梁实秋故居,梁实秋与原配夫人合影,梁实秋与后妻明星韩菁清在婚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