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考三十年(一)
我楚狂人
今天是2009年全国高考的第一天,也是个牵动全国无数家庭的心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清早起来,街上的警力陡然增多,平添了紧张气氛。其实,完全可以不必如此剑拔弩张,还考生一份平常心,也许更是关怀。
我从1979年第一次正式送高考开始,到今年已经整整三十年了,回头想想,感慨万千。
1977年恢复高考,这绝对是一件大事,当年全民族的欢欣鼓舞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无法理解的。现在有些影视作品试图反映这个题材,但是完全没有那个味,应该请一些当事人来编剧导演才行。当年我是自发为我的同龄的知青们辅导高考,当年是各省自主命题的试验性招生,我没有送考任务。
1978年“文革”后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我那年继续面向社会考生辅导,没有应届生的教学任务,也没有送考。从1979年开始,一直到1992年,我年年在高中毕业班任教,也就年年送考。期间1981年我是高考补习班送考,1983年我校高中“二转三”轮空一年,没有送考。1993年到2001年,总算有了三年一轮的机会,送考了1995、1998、2001三届考生。2001年到教务处工作,又开始年年送考,2004年离开教务处,送了2004、2007两届考生。总计我高考送考二十届考生。其中的甜酸苦辣一言难尽。
1979届考生还是自带行李参加高考的。当时我任教的昆山县陈墓中学考生需要带着草席毯子帐子,乘三个小时轮船到县城参加高考。记得住在昆山县一中的教室里,地板房,大家觉得条件还可以。我们几个教师,先帮学生挂好蚊帐,又给学生点好蚊香,才到昆山二招安排自己的住宿——老师总算不用带铺盖。
学生不少都是第一次到昆山(今天想想,不可思议),一切新奇。安顿好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到火车站看火车。我们要紧命令班长负责,注意安全,而且严令晚饭后不得出门,还要考前辅导。至于我们老师,晚饭前抓紧串门,找同行老朋友摸行情,揣摩考试走向,经过自己思考后晚饭后给第二天考试的学生辅导。
晚上辅导猜题押宝在所难免。我教语文,主要是题型上猜猜,方向基本正确。我的同事教物理的周明德老师(愿他在天之灵安乐)本领大,根据自己的资料,每年可以猜到一到两题大题,这是完全没有内部参考消息的情况下做到的,匪夷所思。我的同事教历史的余为纲老师也有猜题的本事。照例,第一天晚饭后是语文、化学、地理,第二天是数学……我们一直到1989年始终这样做的。三天一直与学生在一起,共同经受高考的煎熬。
1980年起,学生也住旅馆了,我们师生都在昆山一招。四个人一间房,有电扇,可以到楼下盥洗室冲个澡,条件好多了。
1990年我调回苏州老家,送考再也不用和学生一起住旅馆了,晚上也没有了考前辅导了,只是考前在考点门口接,考后在考点门口送。我觉得完全没有了送考的味道了。也许正因为如此,现在家长送考的特别多。以前是没有家长送考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