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在退休前07教育的基石——读书

(2008-06-29 07:50:26)
标签:

教育感悟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写在退休前07教育的基石——读书

教育的基石——读书

——写在退休前之七

张长霖

前几天,听我的同事胡健老师的发言,谈读书的问题,非常精彩,不由自主“与我心有戚戚焉”。是应该有人出来呼吁读书了,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我一直认为,教育,只要能教会学生去自己读书,然后终生读书就可以了。至于具体教会一道题,一篇文章,一个定理公式,全是末节。只要教会学生自己读书,这些问题都微不足道。我们成年人回想一下,自己在学校里老师讲的课内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回忆中的老师恐怕只剩下一些有趣的细节了吧!书还得自己去读的。

要学生读书,首先老师要读书。真羡慕以前的中小学教师,居然随时可以走上大学讲台,而且卓然成家。叶圣陶先生教小学,然后就成为作家、编辑、学问家;朱自清先生从上虞的春晖中学直接走进清华大学,还担任了文学院长;华罗庚、启功先生干脆大学也没有读过,照样成了大学教授,成了名家大师。所有这些都得益于这些大家们能自己读书。有一次开会,吃饭席间,一位先生说,大师全出在国家管不了教育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此话大有见地。那时国家意愿无暇顾及学校的办学思想、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等,教育基本属于“无政府”状态,教师必须自己读大量的书才能教学生。没有统一课本,当然更没有教参和练习册之类了。就是大量读原著,然后自己编教材,自己编练习。这样扎实的功夫做下去,一旦走上大学讲台自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了。反观我们今天的教师,离开课本,离开教参,离开练习册还能教书吗?我怀疑。

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开课,同行徐思源老师说现在的学生没有看过《红楼梦》,我说,要求太高了。现在年轻的语文老师没看过《红楼梦》的还大有人在,这样的现实,想出大师,太难!

我主张看书不要太功利,可以从随便翻翻开始。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就象陶渊明先生的《五柳先生传》说的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从自己喜欢看的书看起,先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你已经有了无书不欢的感觉了,你自然会知道需要读些什么书了。

读书应该养成与作者辩论的习惯,我们不是“两脚书柜”,不只是容器,我们应该是思想者。在与作者的辩论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就是读书的收获了。宋代学者杨时杨黾山先生对张载的学说有怀疑,经过与老师二程的反复论辩,然后悟“一分殊”的境界。这就是前人为我们做的榜样,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只有坚持读书,才能让我们教师成为思想者,而不再是教书匠。如果教师都成为思想者,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大有希望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