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杂谈大串联 |
分类: 往事如烟 |


雁塔留名
——串联纪实之十四
张长霖
从故都洛阳到故都西安,仿佛穿行在历史中。就在这条路上有多少英雄崛起,又有多少英雄倒下。
两次经过华山脚下,两次罕见的暴雨,我与名山真的缘浅。
我1966年、1968年先后两次到西安。这里毕竟是强大的汉唐两代建都的地方,有着非凡的帝都气象:高大的城楼,整齐规范的街道,气势恢弘的建筑,无不在诉说着汉唐的辉煌。我1966年第一次到西安,去了几所大学,还去了大雁塔、碑林和钟楼,比较匆忙。1968年则去了半坡、临潼,还到了咸阳,去了霍去病墓。
大雁塔,应该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坐落于西安南郊慈恩寺内,慈恩寺是伟大的玄奘法师取经归来藏经与译经的场所。。因仿印度雁塔样式的修造故名雁塔。又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示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这种叫法一直流传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米。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大雁塔已经几经翻修,初建时五层,表面砖砌,土心,后来塌毁,重建时为十层,现在的规制是唐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形成的,改建成为楼阁式的青砖塔,七层,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塔基边长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边长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开辟砖券的大门。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层厚砖,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大雁塔初建时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塔,后改造为七层方形楼阁式,唐大历年间再改为十层,到明代,又以砖面加砌唐塔之外。现塔身通高64米,每层为仿木结构,底层门楣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塔底层南门内的砖龛里,嵌有两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都是由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字体清秀潇洒,是唐代的两通名碑。西面石门楣上有唐刻建筑图案和佛像等线刻画,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说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尉迟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国务院于1961年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以第一名进士中式,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的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了,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了。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1966年,我去大雁塔时,由于多年没有整修,塔身积了厚厚一层黄土,看着简直象一座土塔。塔上的墙壁上歪歪扭扭涂满了各种“留名”,叫人齿冷。人间刹风景事,莫过于在名碑名胜处涂鸦。而今,有些官员,明明才德平平,却非要留什么“政绩”,闹许多笑话,大约就是这种涂鸦心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