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插队纪事17农村文艺宣传队

(2008-03-09 09:53:48)
标签:

感悟随笔

情感

插队

分类: 往事如烟
插队纪事17农村文艺宣传队 

农村文艺宣传队

——插队纪事之十七

张长霖

群众文艺宣传队是“文革”的一大特色,每年还要举行各种文艺会演。当时各生产大队也必须建立文艺宣传队,这无疑给知青们一个混工分的机会。我也在大队文艺宣传队混了不少工分。

当时的一些节目形式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是没见过。一种叫做“三句半”,由四人表演,男女不限,一般男的表演为多。表演者手拿锣鼓,敲几下说一句,一人一句轮着,前三人7字句,最后一人为半句——两三个字,如此为一个段落,因此叫做三句半。如“东风劲吹红旗飘,田头处处涌春潮。铁牛飞奔人欢笑,热闹!”还有一种叫做对口词,男女配对,手持“红宝书”,做出种种很夸张的刚健豪壮的动作与造型,一人一句口号式的押韵的台词。其他就是样板戏选段等等了。

我自问混得心安理得。我一个人把编导工作包下了,还要负责训练乐队,演出时还要负责化妆。信不信由你,我把那些浑身没有几个文艺细胞的农村青年教会了拉二胡,教会了演节目,甚至我们宣传队还演出了《白毛女》选段。

农村文艺宣传队演出是很热闹的,晚上在生产队打谷场围一个圈子,就是舞台了。然后亮起“碘钨灯”(当时的新光源,功率1000瓦),然后敲起锣鼓,人群渐渐聚拢,演出也就开始了。节目的内容并没有多少人关注,重要的这是农村难得的社交时间,有不少男女青年就是这样结识,从而相爱的。偶尔也有人对“台上”的女演员评头论足:“这个细娘(姑娘)腿好长,一脚过了半场……”最热闹的是孩子,难得见到这样亮的灯,这么多的人,乐得他们满场撒欢,有时一不小心就闯到了“台”上……

其实人们根本不在乎文艺演出的内容是什么,有些人强调的“教育意义”在老百姓眼里一文不值;老百姓希望在生活中有点欢乐,即使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时也是如此。这恐怕与有些人的主观意愿相违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