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悟随笔杂谈插队 |
分类: 往事如烟 |
“梅花党”
——插队纪事之十六
张长霖
在我刚参加工作队的几天,不知是谁在我们雪白的外墙上刷上了一条标语:“警惕身边地梅花党。”按照“文革”的惯例,就是有人在指证我们是“梅花党”了。我一笑置之。想当初,张某人的名字写到察院场马路上,圆台面大小,打上叉叉,至今“狗头”坚固依旧,如此小风浪何足道哉。这种举动不知算是先发制人还是敲山震虎,反正有人对我进工作队开始不安了。
说起“梅花党”,是当年的一段趣事。要知道那年头人们的精神生活实在太贫乏了,什么书都不准看,什么戏都不准演;几本“样板戏”差不多男女老少都能背下来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聚在一起讲“梅花党”“铜尺案”的故事,风靡一时。先是在城里,车间里围坐着听“梅花党”。会讲的人是很吃香的,有人给泡上茶,准备好香烟伺候着,开讲时专门有人在外面放哨,预防“鬼子进村”(领导的突击检查)。一时大有“开谈不说梅花党,纵读诗书也枉然”的感觉。
后来“梅花党”也传到了向来后知后觉的农村,农民们捉住我们讲“梅花党”,似乎我们不会讲“梅花党”就不是城里人似的。反正农民们只要我们肯讲“梅花党”,农活就代我们干。我自信口才向来不输人,“梅花党”经我一演绎,当然精彩,因此常有人求我讲“梅花党”,心甘情愿代我干农活。一来二去,名声传开来了,不想有人会以此诬陷,实在可笑,可恶。
所谓“梅花党”是国民党潜伏特务,当然和我们靠不上边。再说,刷标语的人又始终不见光,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后来生产队里讨好我,要帮我重新粉刷,我拒绝了。我让这条可笑的标语一直保留在外墙上,留作纪念。1982年我回过生产队,我的小屋还在,标语隐隐还看得出。
“梅花党”事件是当时诬陷之风的一个样本,那时的人就是这样地提防着突然降临的横祸。
“梅花党”故事是当时仅有的快餐文化,从“梅花党”风靡一时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精神饥饿已经到了何等程度。我们今天反对年轻人过多接触快餐文化,是因为快餐文化泛滥。但是,我们是否同时感觉到今天思想解放的幸福呢!
“梅花党”,留给我们多少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