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功夫在诗外”

(2008-02-03 11:08:41)
标签:

教育杂谈

教育

作文

分类: 写作杂谈

“功夫在诗外”

——写作教学杂谈

苏州市第五中学张长霖  215008

 

内容提要:本文从“写作本从生活中来”、“写作之法从何而来”、“写作之法靠得住吗”、“令人尴尬的事实”、“还是从激发兴趣入手”、“向生活学习写作”等六个方面谈写作教学不能依赖写作之法的传授,而要着眼生活,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从写作中学会写作。

主题词:写作教学  写作之法  生活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示子聿》中说:“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功夫在诗外”就是学诗当在学“诗法”之外去下功夫。“诗法”之外其实也就是生活实践了,由此看来陆游这句诗倒有点今天“大语文”的观念,道出了学诗的真谛,同时也道出了写作教学的关键所在。写作教学应该从“法”入手还是从“无法”入“有法”,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我们如果辨清了这个问题,那么,时下那种写作教学不得要领,不受欢迎,事倍功半的局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甚至有根本的改观。

 

一、        写作本从生活中来

生活产生了文学,写作来自于生活,这已是早有定论的事实。鲁迅

先生曾十分形象地把原始状态的文学称之为“吭育吭育”派。自古及今的写作无不与写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有关,而与写作之“法”并无多大关系。诸子散文源于战国的社会动荡,人心思变。催生汉大赋的是汉代君王贵族对宏丽奢华的追求,六朝志怪小说是当时病态人伦、社会的反映,唐诗歌是唐代开放、奋发、乐观的社会风尚的真实写照。

从个人而言,庄子的“等生死,无是非”源于他的看惯世态的慧眼,屈子的孤愤呼号源于其“忠而被谤”的痛苦经历,李白的“狂歌”是他近乎病态的自尊的自我保护,龚自珍的不合流俗正是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体现。

所有这些成功者的例子,只证明了一点,写作是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的,与所谓文章“法度”并无多大关系。而我们现时的写作教学往往是先教“如何写”,再说“写什么”,是否本末倒置了。

 

二、        写作之“法”从何而来

写作之“法”从何而来?写作之“法”是从写法实践中总结而来。这一点大概不会有异议。

中国古代文体大致可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诗、词、曲、赋可统称为韵文,散行不讲究韵律的称之为散文。韵文讲究“韵”与“律”,即押韵与节奏。先说押韵吧:上古时代的押韵纯效天然,只要朗朗上口即可,此后越来越要求严格,到南朝的“四声八病”说,律诗成形,遂使法度俨然。在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的痕迹,如:汉代的“柏梁台体”的每句押韵,即是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而被淘汰或改良了的。而律诗成形后,唐代最杰出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则在“复古”的歌行体上建树卓然。就用韵而言,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开头故意用二三句相间压韵的不稳定音型,渲染风雨飘摇的意境;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首节用两句一转韵、平仄声对转的特殊韵律营造语言的音乐性即是著名的例子。

由此可见,写作之“法”是在写作实践中产生的,并伴随着写作实践不断变化完善。既然如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先教学生“文章作法”,再让学生去实践,岂非颠倒了因果关系了。

 

三、        写作之“法”靠得住吗?

写作之“法”靠得住吗?遗憾地发现,靠不住!现当代的文学名家

大多不是中文学科班出身的,鲁迅、郭沫若是学医的,茅盾是只在北大读了预科,钱钟书、金庸是学英文的,都没有在中文系就读过,也就没有机会受到写作之“法”的熏染,但不妨碍他们都成了名作家。南宋大词人姜夔,自言得到前辈诗人萧德藻的“诗法”,但我们没见到白石道人的诗如何如何的出神入化,反倒他着意创新的词卓然成大家,他给后人留下的那么多新词牌,足使后人钦敬。宋代“江西诗派”十分讲究师承,奉杜甫、苏轼、黄庭坚为“三祖。”创所谓“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秘法,但事实上只制造了一批早已被人遗忘的假古董。江西诗派并不乏名诗人,也不乏流传千古的好作品,但这些恰巧是突破藩篱的清新之作,而不是那些死守“师法”的作品。

正反例子证明,写作之“法”真的有点靠不住,因此,我们又何必把“法”看得如此神圣。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我从不相信“文章作法”之类的东西。

 

四、令人尴尬的事实

有一个令语文老师十分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大多数语文老师不爱写作,不会写作。我这里说的不是我们那些非写不可的,空洞无物的总结、计划,也不是靠网络上搜索拼凑而成的所谓“论文”,而是指那些辞情并茂的散文、小说、诗歌,那些有真知灼见的杂文、论文。不少语文老师穷其一生也没有写过一篇这类作品。试问这样的老师能品尝到写作的甘苦吗?能把自己写作的心得交给学生吗?既然自己没有感受,就照搬“先王之法”来唬弄学生吧。这就是时下一些语文老师从“法”入手进行写作教学的重要原因。

本人曾遇到这样一件叫人苦笑不得的事:有一次请一位语文老师写一篇小通讯,结果拿来一看,无时间、地点、主要事件,有的只是枝节上的纠缠和虚夸的描写。我提笔给他加了一段导言,把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结果拎了一下。结果在报纸上刊出时,通讯变成了简讯,那位老师花团锦簇的文章一字未用,只留下我加的导言了。为何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写得太少。即使懂“法”(我相信中文系都学过)也用不上来。所以,我要说,没有写作感受的语文老师去教写作,实在是叫人不放心。

 

五、还是从激发兴趣入手

中学语文教学当然没有培养作家的任务,这就象中学数学教学没有培养数学家的任务,中学物理教学没有培养物理学家的任务是一样的道理。但是中学语文教学确实有让学生学会写作的任务。一个学生的语文基础好不好,其标准不是高考考了多少分,而是看他母语运用的熟练程度。能说能写,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均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让别人了解乃至接受。我想,我们的写作课应该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

让我们的学生喜欢写作,有写作的习惯,有碰到事情产生感触就萌生写作的冲动,这样的写作教学就是成功的,最低限度也要让我们的学生不讨厌写作,这是我们的任务。

至于说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我已经有多篇文章说过了,这里就不重复说了。

 

六、向生活学习写作

国画前辈曾大声疾呼过,要“师法自然”。他们最反对死守“家法”,称“形似我者死,神似我者生。”一代大画家齐白石先生十分崇拜明代画家徐渭,自刻印章云:“青藤门下走狗”,但从不去模拟前人,而是中年变法,师法自然,创出自己独特的画风,卓然成家。

我们的写作也应该“师道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原真的生活,让学生去直面生活,思考生活,真切地去反映生活,这就是我们写作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我们不要先指导学生写作的“法度”,而是先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开矿”,让他们发现生活中有那么多能写、值得写的东西,让他们从反映真实的生活的过程去体会写作的乐趣,从而喜欢上写作。一旦学生喜欢上写作了,你再怎么指点都行了,那时,你可以躲在一边坏坏地一笑,说:“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也”。

就看我们如何能“骗”得学生喜欢上写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与课件
后一篇:苏州老茶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