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星
美国科幻新秀保罗·巴奇加卢皮最近几年十分引人注目。他从2005到2007连续三年获雨果奖短中篇的提名,并在2009年以短中篇《赌徒》再获雨果奖提名。他的中篇科幻小说《卡路里人》获得Theodore
Sturgeon
纪念奖。他2007年获雨果奖提名的优秀科幻中篇《黄卡人》曾经获得广泛称赞。这篇非同寻常的科幻小说写的是一个在泰国的华人在生物恐怖的灾难后不择手段地寻求生存的故事。巴奇加卢皮写华人的故事不是偶然的,他是美国科幻作家里少有的能说中文的作家。他大学主修的专业是东亚研究,主攻方向就是中文。不仅如此,他还曾在昆明和北京留学学中文,毕业后还在北京工作过一年。(首都的朋友没听说过这人?)
最近,巴奇加卢皮在“连线科学”网站上接受采访,叙述了自己成为科幻作家的经历,其中一段八卦很有意思。
事情是这样的:话说学中文而热爱科幻的正太巴奇加卢皮毕业以后在北京和波士顿之类的地方胡乱找了些工作,他对自己的前途很是迷茫。这时,科幻先驱威廉·吉布森给他指引了方向。那是在吉布森的一次签名售书会上,年轻而热切的科幻迷小巴抓住老吉的肩膀问:“怎么样才能成为你这样的科幻大作家啊?告诉我,告诉我!”老吉忙乱之中说:“先写短篇先写短篇!我老吉就是这样发迹的。”
巴奇加卢皮激动万分地回到家中,对着桌子说:“我要开始写短篇科幻啦!”他拿出笔和纸准备开写。忽然想到:“我从哪里开始啊?”
于是他跑出去买了一堆科幻、奇幻的杂志,开始补充营养。读完一大堆故事后,他心想,好了,这事情太容易了,我只要写篇比这些都好的故事就可以发表了。
于是他开始写。也许是学中文给了他非同寻常的才华,他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居然就在《奇幻与科幻》杂志发表了。科幻正太小巴拿着第一笔稿费正在得意呢,忽然间,他接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电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