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资和基金的对决!『伟臣看盘』

(2008-11-24 07:53:49)
标签:

股票

游资

公募基金

博文

中国

分类: 市场评论

游资和基金的对决!『伟臣看盘』

目前在中国证券市场各大机构参与方的博弈可谓白热化,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各方利用各自的优势在市场上大打出手,令投资者眼花缭乱,不知如何跟进!

其实游资的最大优势在于集中优势兵力短期打歼灭战,利用T+1的交易漏洞,和国人特有的跟风效应,强行将某些品种封至涨停板,第二天利用大盘一高开,众多中小投资者蜂拥而入之时,随机抛售,哪怕只有3-5%的综合升幅,对于较大的资金由于时间短暂也是较有吸引力的操作模式。但其也是有缺陷的,一是这类资金追求的是短期的升幅,这就要求其选择股票时更多的是看中的该股短期技术性走势,一旦该股的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将会被该类资金强行杀入,意图分一杯羹!二是其为了回避持仓的风险,通常持有的时间很短,几个交易日而已,非常容易将第二,三天的追入的投资者套牢!

而公募基金由于交易决策的流程比较缓慢,交易的方式也不会那么激进,正好被游资的灵活所克制,在很多时侯变成了做电梯和义务帮游资锁筹码的角色,这是公募基金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在二者的争夺中,中国联通一战将游资打得落花流水,最近几日双方在中国南车这支股票上又展开了大对决,关于中国南车这支股票在上市几日中笔者已经发现了其中资金活动的身影,并特别在其3.2元附近写了一篇博文《中国南车将挂挡带动大盘上扬》 (2008-08-19 09:35:10),预测其在未来1-2个月到达5元的价位,高达70%的升幅预测空间令太多的投资者持绝对的怀疑态度,甚至还有投资者每天留言叫板,虽然时间延长了一个多月,价格还是接近了5元!其实目前中国南车的局面也很微妙,游资杀入的优势在于技术面的支持,基本面的配合,唯一的巨大风险是介入价格的成本太高,从数据和K线走势上看游资的成本在4-4.5元的区间,对应最低价是在上涨30%以后强行介入的!成本决定利润,这方面游资介入的时间过晚是这次行动的不足之处!基金的优势在于一是配售的成本低,仅为2.18元,在大盘相对低迷的背景能有100%的收益,基金的抛售冲动是强大的!虽然基本面和技术面都不错!二是上市后其买入的价位区间也在3元附近,二者的叠加优势明显!

总结上述二者的操作,分析预测一下这次中国南车的结果应该是:

1:这次双方的对决将以基金再次战胜游资告终,原因就是游资是不能打持久战的,他们奉行的战术是打的了就打,打不了就跑的战术!

2:失败的原因就是介入的成本太高,完全应验了笔者在三个月前撰写的博文,3元多不买,4元多追高,其结果可想而知!

3:但由于目前大盘的走势和基本面的利好可以支撑南车的股价,所以此次游资杀跌出局亏损也不会太大,中国联通的局面不会再次重演!

4:未来中小投资者面对这种双方大打出手之际,应该以赚取利润跑路为上,可不要扮演比游资还大胆的角色高价涨停板冲进去站岗,使资金的短期流动性丧失掉!你要看看那可不是小盘股封涨停,30亿股的流通盘,其承接的资金量和水泥等的小盘股涨起来是不一样的!

5:未来游资和基金还要狭路相逢,但最重要的是价格和成本,时机固然重要,但一口气要吃成胖子也不容易,游资凭借资金的实力今日买,明日卖,一旦被公募基金捕获这种操作方式,完全可以你买他卖,第二天大幅低开,将第一天追入的游资打掉,因此像江浙一带的游资再频繁的采取此种方式操作其有效性值得怀疑!

6:对于中国南车这支股票未来还会上涨,但这里会有一个悖论,如果这批游资快速选择出局,该股接下来就会上涨,反之这批游资要坚持作战,该股就会有一段时间在5-4元震荡,就是不涨!这就是一个博弈的困局,大资金同样会面对!当然游资如果能够调动50亿元以上的资金,结局又不一样,但游资的参与方心态复杂,各怀心思,即使有如此的资金规模,但缺乏全面统一的指挥和规划,时间短还会抱成一团,时间一长,集合体很快出现裂痕,所以笔者判断中国南车这支股票后市游资胜算还是较小!

 

声明:

本文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本人对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仅为本人主观的意见和观点,并不构成证券买卖的必然理由,投资者据此买入,盈利自享!风险自负!如有问题以邮箱方式联系(wwc1208@163.com)

以上博文均为作者原创,如要转载本博文,请署名作者及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