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锡难老,一个凄美的愿望
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涌动着的碧水清泉多达 10
万之众。其中水质好、水量大或因水奇泉怪而闻名遐迩的“名泉”也有百处之多。泉溪汩汩,清澈晶莹,不仅提供给大自然理想的水源,有的还兼有神奇的医疗保健作用。泉水滋润了秀丽的湖光山色,哺育了鲜活灵动的生命。温泉四季如汤;冷泉刺骨冰肌;承压水泉奔涌四溢、迸珠飞翠;潜水泉清澈如镜、悠然而出;喷泉如石猴破土腾空、水雾弥漫;间歇泉时淌时停、含情带意;悬空泉似琴笙叮咚作响、清泠悦耳。还有离奇古怪的水火泉、甘苦泉、鸳鸯泉等等。
我们留连于晋祠的奇山、古树,却不会忽略令人陶醉的甘醇清凉的晋祠泉水。晋祠泉水有三处,分别为善利泉、鱼沼泉、难老泉。这三股清泉为晋祠增添了小桥流水的情趣,曲径通幽的意境。在这引人入胜福地洞天,地上有园,园内有殿,殿下有泉,泉水成河,河上架桥,桥前建亭,亭中凿井,井旁铺路,路边有溪。石间流水潺潺,如泣如诉;林中碧波闪闪,如歌如吟。诗仙李白曾游览晋祠,慨然赋诗:“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箫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晋祠盛景会令美女更加亮丽,在这泉水映照下,“翠娥”的容颜如初升的月光一般皎洁,连桀骜不凡的美人也不由自主的歌之舞之。
这泉在哪里、这水出自何方?淙淙作响,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清凉醇厚,只得其水不得其源。在晋祠三泉中无论水量或是名望数难老泉为首推。有关难老泉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都叫她担水。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有一种脾气,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担水的困难,不许换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要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脸风尘,看样子是远路来的,柳氏就毫不迟疑地答应了,把后一桶水送给了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这使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涌出,涨得满瓮。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试试办法,果然应验。以后她就再也不担水了。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发现了抽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许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马鞭在瓮里乱抽一阵,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而成今天的“难老泉”。这就是“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故事。水母楼的水母,就是柳氏。
传说归传说,其实晋祠泉水距今至少有二三百万年了。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晋祠泉水,千年不息,昼夜不舍,世代为人类造福。尽管如此动人心弦,但难老泉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泉亭上悬挂的被称为晋祠匾额“三绝”之首的“难老”匾。这二字出自我国明清时著名的思想家、书画家、文学家、医学家傅山先生之手。“难老”取自《诗经·鲁颂·泮水》“永锡难老”。人们普遍认为,“难老”是万寿无疆,“难老”就是不老。其实,这真是不小的误解。“难老”绝非不老,只是不容易老。曾记何时,难老泉给我们开过一个玩笑,这玩笑非同小可,不是险些断流?我认为,这“难”字包含着一种危机情结,一种警世作用。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期望,期望这泉水永远不老,就像寻求长生不老药一样,不失为一种凄美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