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近山西:晋祠之对越在天

(2007-11-24 18:36:07)
标签:

人文/历史

                             
                                 对越在天

 

    晋祠献殿前面有一座华贵典雅、雕琢考究的牌坊,因其坊上有“对越”两字,称之为对越牌坊,又叫对越坊。除匾额外,两旁额壁还彩绘有四幅晋阳历史故事画图,分别为“邑姜氏为虞命名”、“周成王桐叶封弟”、“智伯瑶水灌晋阳”和“豫让赤桥刺赵”。对越坊创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牌坊匾额题字为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为,“对越”二字出自于《诗经·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肃雝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入斯!”“对”取报答之意,“越”则指颂扬。传说,高应元是位远近闻名的书家,其楷书更是享誉天下,为时人称颂。他不仅是个文化人,还是一名被乡邻夸赞的孝子。冬天他拥母亲在热炕上烤火取暖,夏天携母亲在树荫下乘凉避暑。尽管他无微不至的侍候老母,然而,其母偏偏得了一种天下名医都无法治愈的怪病。后来经过沐浴斋戒,仙阁求签,得知须“添砖加瓦”。于是,他在晋祠园内一边转悠,一边寻思着:这里殿、堂、楼、阁、台、塔、桥等都已建起,唯缺少一座牌坊。于是,他主持修建了这座高大雄伟的“对越”坊。牌坊修好了,母亲的病也好了。

    显然,这是一则动人的传说,也表达了古人那份孝道之心。牌坊是否高应元所修,不得而知,但有一点不容怀疑,“对越”二字确是高应元所书。“诗经”中的“对越在天”是指要报达颂扬周文王在天之灵。高应元所书的“对越”可能是借此表达对圣母祠庙的一份敬仰和对母亲的一份孝心,也是借此报答和颂扬“神灵”救母于病患的恩德。或许高应元是受众人所托将“对越”二字“跃上”牌坊之额。如今,先哲早已作古,而对越坊毅然挺立,“对越”精神尤将绵延下去。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尽孝尽忠,知恩图报是五千年中华文脉中的民风、民情、民意。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过去,人们讲的报答颂扬恩德虽然有愚孝愚忠的一面,某些方面也有需要摒弃的迷信成分,但谁能说人们的初衷不是良知的回馈和美好愿望的企求。

    古时,老百姓一要报答天,二要报答地,三要报答“神”和人。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所以要报答人。因为天地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和赖于成长的条件,所以要报答天地。因为在古人看来,只有“神灵”才能保佑自己平安吉祥和实现心想事成的愿望,所以要报答”神灵”。而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试图实现文化创新,古人寄托心声的牌坊我们可能不再建造,但当我们感念往事与古人对话的时候,应当赋予“对越”新的内涵。所以说,无论什么时代,都必须承认报答与颂扬是人类应该恪守的终极力量。人应当常怀感恩之心,感谢天地,因为天地赋予了我们生存的空间。感谢岁月,因为岁月赋予了我们生存的时间。有了空间和时间,人类才能有奇迹般创造。感谢父母,因为父母给了我们尽管弱小但却可以经风雨见世面,从而茁壮成长的生命。感谢在我们成长经历中那些给我们以教诲、呵护、鼓励,甚至指责、批评的人们,没有经验与教训,任何人都不会长大。我们最应当感谢的也是“神灵”,不过这个“神灵”是有着数千历史文化滋养的伟大的祖国与勤劳纯朴的人民。这是我们生存并获得成就感的坚强后盾。曾几何,当一些稍有成就者表达感恩情怀时,总是只感谢自己的母亲,或只感谢自己的某位“导师”等。这未免有些狭隘,当然,并不是说非要在一个表彰会或公开场合要把所有关怀过自己的人一一道出,但起码在心中应当明确,一个默默无闻的凡人的成长除父母外,尚需要许许多多师长、同事、朋友,包括单位组织的帮助、指导与关爱,更何况一个卓有成就者的成长岂只是个人奋斗所能抵达?古人尚且虔诚地以“对越”来抒发自己感念之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怀有感恩之心。

“对越在天”,分明就是要求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得起神州热土,以及那许许多多有形的无形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健在的和不健在的关爱,甚至是鞭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