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德格淳易
德格淳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109
  • 关注人气:3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近山西:晋祠铭与李世民的太原情结

(2007-11-24 18:22:01)
标签:

人文/历史

                     晋祠铭与李世民的太原情结

 

    在省城太原,人们无论移步永柞寺墨园,观览宝贤堂百米碑碣法帖,或是驻足碑林公园,欣赏傅山先生的真、草、隶、篆、行五体精品力作,总是目不转睛却百看不厌,触手字里行间却百练不抵,每每心旷神怡、通体爽快,常常不由得竖起拇指为古代乡贤大家的书艺之功力、之气韵叫好。可是,当我数次面对贞观宝翰亭内那通唐碑,却不仅仅是惊叹那书艺、那文采、那气脉,总想窥探文字背后这位大有作为的雄主的内心世界。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以普通人的想法,或者以一般地逻辑思维去揣摩分析非凡历史伟人的内心世界。其实,往往可能步入误区,因为,我们缺乏历史伟人的经历、积累和磨练,我们缺乏历史伟人的机遇、条件和环境,我们无法抵达他们的思想境界,我们也就不可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言谈举止的真正动机。所以,任何对历史伟人的思想行为所进行的评价都应当是慎重和负责任的。

    贞观宝翰亭内的唐碑,是贞观廿年,年老体弱的唐太宗东征高丽失利后,重归故地太原时的“御书御制”。这通《晋祠之铭并序》碑碣是晋祠园内最为久远的人文景观,距今已有1347年的历史。全碑由碑额、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不含额首、趺座,碑高近两米、宽1.2,厚0.27米。碑额左右各镌有螭首,中间刻有楷书飞白体额“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9个大字。碑趺为矩形石礅,敦厚而古朴,自然地擎托碑身,毫无雕琢之痕。碑阳刻制铭文1203字,就其艺术价值看,当代学者普遍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行书大碑。并认为唐太宗生前酷爱书艺,尤其仰慕王羲之的行书,长年临摩不辍,深得其真功并有新的突破,其中38个“之”字,各具特点,无有雷同。就其思想内容看,它是一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叙事卓然、词藻华美、议论兼抒情为一体的美文佳作。碑文分为序文与铭文,序文为骈体文,铭文为四言古体。唐太宗在序言中有四方面的论述:关于江山社稷长治久安之经验、关于宗庙神灵之冥然幻化顺其自然之态度、关于山川草木拟人化之深刻内涵、关于“一戎大定,六合为家”之感慨。

    唐太宗认为:周之所以历经八百年,是因为实行“分封制”,作为一种思想的倒退,这是他的时代局限性所致。值得我们注意和肯定的是,唐太宗深刻地指出:以“贤德”报答“神灵”才是应当提倡的。“故无言不酬,无德不报。所以巡往迹,赛洪恩,临汾水而濯心,仰灵坛而肃志。若夫照车十二,连城三五,币帛云委,珍羞山积,此乃庸鄙是享,恐非明神所歆!”在他看来,“明神”看中的并非物质财富,而是利于百姓群众“召彼雨师,弘兹惠泽;命斯风伯,扬此清尘”之穷“美德和政绩”。他认为,要想保佑国祚“芳猷永嗣”,就应当“惟贤是辅”、“惟德是依”。如果一个王朝是非不辨、清浊不分,就如同“不雨不云,则有炎枯之害;非尘非壤,则有倾覆之忧”。

    唐太宗东征失利,回到故地太原泣然感慨,就如同一位受了莫大委屈的孩子投入母亲怀抱一样。人称太原公子的李世民成长在太原、大唐继业始发于太原。无论顺境逆境他始终把太原当做倾诉、总结和反思的后方基地。“天王三京,北居其一”,作为王业所基之太原,成为大唐王朝继西都长安、东都洛阳之后的北都。因此,唐太宗把自己的心中所思永留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这绝非心血来潮,是有着深刻的道理的。

    唐太宗身后葬昭陵,昭陵位于陕西礼泉县九峻山。之所以依山建陵主要是为了体现大唐帝国称雄天下的气派,这之前许多封建帝王均平地起冢穴。但是,昭陵虽是唐太宗生前动工,墓葬如此规模、若葬品奢侈似乎又并非符合其初衷。当年长孙皇后临终时对唐太宗说:“不要大起山陵,不用厚葬,所用器服,皆以木瓦。”他十分赞赏皇后的主张,并要求子孙效法。在为长孙皇后撰写的墓碑碑文中还有这样的话:“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峻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可见唐太宗同意身后从俭,不主张奢华。是否昭陵山巨而墓弱不得知晓。总之,九峻山海拔1200米,气势雄伟,孤耸回旋。唐太宗若站在九峻山峰顶,目光可以穿越吕梁山回望故地太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