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近山西:晋祠之献殿与祭祀

(2007-11-24 18:12:05)
标签:

人文/历史

 

                                    献殿与祭祀

 

    在晋祠圣母殿正前方有一座专门用于祭祀活动的场馆,叫献殿。史书上说,最早创建于金大定八年,即公元1168年。明万历年间修葺。面阔3间,进深2间,单檐歇山顶,琉璃雕花脊,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斗栱简洁,出檐深远,前后当心间无装修,其余各间在槛墙之上安直棂栅栏,外观酷似凉亭,但整体结构轻巧稳固。用一句俗语表明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便是墙倒屋不塌,献殿四周无墙支撑也无需支撑,正是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建筑梁架结构的特点和个性。献殿与圣母殿、鱼沼飞梁合称晋祠三大国宝建筑。

    献殿是一座举行祭祀仪式和祭拜活动的殿堂,它的创建年代比圣母殿晚了一百多年。是不是献殿建造以前,圣母殿前就不举行祭祀活动,显然不是。因为,史书记载国人祭祀习俗形成为原始社会。那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而祭祀正是在这种灵魂观念支配下产生的。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据称: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花鸟野兽等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贡献的食物和其它礼物。接着由主持者祈祷,所有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当然,他们还以杀死活人祭祀。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由此可知,古人把祭祀看作诸礼俗中的头等大事。《左传》更明白指出祭祀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并将祭祀与战争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祭祀作为国之大事、族之大事、家之大事由来已久。

    由此可知,在献殿创建之前,晋祠肯定有祭祀活动,无论官方或是民间都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可以想见,在圣母殿前或围绕其左右的祭祀活动不仅有,很可能较为频繁,场地较为分散,聚众较为杂乱。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祭祀形成了自己的规律,活动举办者要选择祭祀的活动场地,即祭坛。要按照一定规矩置放祭品或者供品,当时称作“牺牲” 。所谓牺牲,就是说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接着举行礼祭祀或祭奠仪式。同时,对神灵或逝者诵读一定格式的掉念文章,即祭文。

    献殿的建设,应该是为了对祭祀活动进行统一规范,同时,也体现出祭祀仪式的极其重要性。在北京,朝廷为了祭天而修天坛,为了祭地而建地坛,还有日坛、月坛、宗庙等等。充分表明这项活动的严肃、崇高和神圣。当然,圣母殿前的祭拜活动,不是朝廷祭天地日月,一方面是其后辈人的家祭活动,另一方面是晋阳故地百姓祈福消灾的活动。所谓祈福,其内容非常的广泛,如农业丰收、久旱逢雨、畜牧旺盛、渔猎多获、战争胜利、生儿育女、健康长寿等。其中很重要的内容自然是祈求来年丰收,古人称为祈年。我们知道,北京天坛主殿即称祈年殿。晋阳故城历来就有祈雨的习俗。古人祭祀时消灾的“灾”指人力无法应对的狂风、暴雨、久旱、山崩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还包括战争、盗贼、政变等人事灾害。祭祀还有一项报恩的内容。就是为了报谢神灵的恩赐。不论祈福、弭灾,还是报恩,都表达了百姓群众一丝善良美好的愿望。这美好的愿望偶然得到“老天爷”开眼,人们的虔诚总算没有白费。很多时候无法兑现。即便如此,百姓群众也不会怀疑和责怪祭祀本身,总认为自己有问题,或者没有上好供品,或者心不够诚,或者祭祀活动前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因为,有些地方要求参加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前要沐浴、更衣;要斋戒数日,独居“五思”;要忌食荤腥辛味;还有禁止参加一切娱乐或丧事活动。总之,条条框框很多。参加祭祀的人们常常生怕自己任何不检点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以致愿望无法实现。举行过无数次祭祀活动的神圣的庭堂献殿,你曾使多少人充满希望乘兴而来,又最终令多少人在失望中扫兴而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