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德格淳易
德格淳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487
  • 关注人气:3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近山西:晋祠---小祠堂内屈就的开国国君

(2007-11-24 18:13:20)
标签:

人文/历史

                              小祠堂内屈就的开国国君

 

    晋祠本来称做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但由于历经北齐、唐、宋等王朝的扩建,特别是宋时圣母殿等巍然建筑相继拔地而起,使得主人祠堂反倒成了陪衬。唐叔虞祠创建于何时虽无从所知,但其最早的记载从《水经注》和《魏书》中都能找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唐叔虞祠则是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所建,距今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祠堂分为内外两进院落,外院环建有碑廊,陈列着《华严经》。内院正殿供奉着唐叔虞神像。神龛内的唐叔虞手持成王封赐时的玉圭,身着蟒袍,慈眉善目,温文尔雅。看得出来他是一位体恤民情、受人尊敬的真君子,虽为国君却没有高高在上、傲岸无情的官僚习气。

    过庭两侧还站立两组极其完整的元代乐伎塑像,东边为管弦乐队,西边为打击乐队。各队都有一位小矮人,有人猜测说,一位为领队,一位为指挥。这大概是参加祭祀唐叔虞,颂扬其功德的乐队。这些乐伎也许演奏技巧很不错,只是仅有一种面孔、一种表情。我们不知道她们是喜是悲,不知道她们心中想什么。也许,她们什么都不想,一门心思演奏好曲子,完成好任务,这比什么都重要。这也说明平日里训练有素的乐伎,在神圣的叔虞祠前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松懈,她们认真的精神已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但从建筑的艺术价值看,唐叔虞祠无法与圣母殿等宏大的建筑相比,但是它的历史渊源却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时期。那时,周武王灭殷商七年后因病去世。他的长子诵继位,这便是周成王。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代行天子职权,史称“周公摄政”。“周公摄政”期间,实行分封制。其将周室子弟、族属功臣,分给土地,封为诸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用“剪桐封弟”的故事,详细记载了周成王胞弟叔虞被封为唐国做诸侯这件事。成王继位不久,唐国发生武庚叛乱,周公亲自带兵平息叛乱。此后一天,成王与弟弟叔虞在院里做游戏,成王随手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叔虞说:给你这个玉圭,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站立一旁的史官听到了,就请成王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分封大典。成王说:我只不过是和叔虞做游戏,怎能当真呢?史官却一本正经地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这件事就须用史书记载,用歌舞庆贺,用典礼成全。于是成王就把叔虞封到唐国做了诸侯。

    当然,关于唐地究竟是在太原市的晋源,还是在临汾市的翼城,史学界颇有争议。剪桐封弟是司马迁的记述,也有史书上记载唐叔虞是因射猎有功受封。但无论古时唐地在今天的何处,也不论唐叔虞因何受封。叔虞确实封唐为诸侯。现无如今,确实只有晋祠园内才能看到供奉他的祠堂。

    据记载,叔虞来到唐国以后,励精图治,兴国安邦。他利用晋水,建设农田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殷实。日后七百年间,这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叔虞死后,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当地民众百姓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建起了祠堂,取名唐叔虞祠。后来,他的儿子姬燮继位,为怀念射猎有功的父亲改国号唐为晋。因为“晋”字正像两枝插在箭壶中的箭。于是,叔虞被尊为晋国的开国国君。再后来位于悬瓮山下,晋水源头的唐叔虞祠也改称为晋王祠或晋祠了。

    观瞻唐叔虞祠,我常怀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一位开国国君的祠堂反而屈居一角,并且规模狭小萎缩。早些年,曾有人认为圣母殿内的塑像并非叔虞母亲邑姜,而是宋仁宗母亲刘娥。因为,无论圣母还是殿内的侍从均穿着宋代的服饰。宋人毁掉晋阳城后打着为唐叔虞母亲邑姜修建宫殿的借口为自己的先祖树碑立传、建庙立祠,如果这样的推理成立的话,晋王叔虞九泉之下也就太悲哀了。让我们还是相信圣母殿的形象还是那个被丈夫武王尊为“贤于内治,明胎教之道”的邑姜吧!就连孔子在《论语》中也赞扬说:“唐虞之称,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她是周初九大功臣中唯一的女性。柔弱的宋王朝岂敢亵渎圣母神灵,私改庙龛神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