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异解之八十
(2022-03-27 10:36:11)
					
											标签:
																				
                            杂谈文化 | 
					
第八十章
 
这一章的内容应该是再清晰不过了,因为老子在整本《道德经》中不断地提及和宣传的就是他的“守柔曰强”“以柔克刚”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和最有力的说服者就是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的柔弱、顺从、不争是老子最为推崇的品性,但这种柔弱、顺从、不争却并非软弱,“柔弱微细,生之徒也”,“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所以在春秋末年的乱世之中,老子以水的这种品性和“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的“以柔克刚”的特点来奉劝统治者们要象水一样尚柔、居下,还要能“受垢”、“受不祥”,这样才能拥有社稷天下,而不是靠战争杀伐来取得。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先”是胜过的意思;“易”指代替。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水的,因而水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得了的。水的这种以柔克刚的特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有经验。
“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水之柔能战胜刚,弱的可以战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没有哪个能照此施行。其实,古往今来,都是实力在说话,从原始社会的部落之争,到阶级社会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哪一个不是靠实力呢?都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柔能克刚,四两拨千斤,那也是因为柔弱中孕育着坚强,是因为看似柔弱其实并不柔弱。世人只看到了表面的柔弱,而看不到其背后的坚强,又怎么可能明白“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的道理,怎么可能“莫弗知”,又怎么可能照此而行呢?
“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这个“受邦之垢”和“受邦之不祥”就是能够承担国家受到屈辱、祸殃的重担,“垢”是耻辱的意思,“不祥”指灾祸、祸殃。因此圣人说,能够承担国家受到屈辱的重任,才称得上国家之主;能够承担国家受到祸患的重担,才配做天下的君王。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讲越王勾践含羞忍辱破吴而称霸的事,勾践“受垢”“受不祥”,当马夫尝粪便,不断地示弱,背地里却发愤图强,最终灭掉了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这个故事发生在老子之后的战国时期,难道勾践是老子思想的实践者?有的现代研究者说,老子在告诉领导者要善于担当,的确,现在敢于担当已经成了一种十分可贵的从政品质和好干部的标准之一,这样的理解也是与时俱进了。
“正言若反”,不是正话反说,不是正面的话好像是在反说一样,而是正话好像反话一样。老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在老子眼里,所谓的正言,就是他一直强调的柔能胜刚、弱能胜强,他认为这就是真理,但这样的真理看起来好似违反常理,世人不理解,听起来象反言一样。也说明老子在宣扬他的治世思想时不被理解接受,曲高和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