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异解之七十九
(2022-03-25 15:54:06)
标签:
杂谈文化 |
第七十九章
这一章中,老子还是采取类比讲道理的方法,通过张弓射箭类比来说理,讲“天道”与“人道”存在不同,其实是揭露人世间存在的不平等,更进一步提出要“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均富思想,表达出老子对贫苦人民生活的关心。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指自然规律,第六十八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自然的规律就如同张弓射箭,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弦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因此,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人世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削减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老子通过张弓射箭这个直观而形象的类比,来说明“天之道”的公正公平,又指出“人之道”的“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不合理。其实,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这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现象一直存在,现代术语称作“马太效应”,简单说就是富有的越发富有,贫穷的日益贫穷。因为富有的人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如教育、财富、信息、服务等等资源来为自己服务,从而更加富有,贫穷的人没有这些资源,利用不了这些资源,反而更加贫穷。那么,老子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给出了什么解决办法呢?“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这里“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句式的正确顺序是“孰能有以取有余”,就是谁能够从“有余”的那里“有以取”,从而“奉于天者”,也就是“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均贫富的意思。有的将其翻译成“谁能够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而奉献给天下呢?”这样的人只能是良心发现的善人,而不是老子说的“有道者”。因为他后面紧跟着就说,“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句中的“又”就是“有”。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这样做,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有道者”哪来的那么多多余的东西,他“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所以,他的“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就是通过“为”和“功成”而均贫富,而不仅仅是自己为善而已。
“等贵贱、均贫富”的思想也一直是中国下层老百姓的理想,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多就是靠着这种平均财富的思想鼓动贫苦农民站出来反对封建赋税和徭役剥削的。如唐末的农民起义军领导人黄巢曾自封“天补均平大将军”,北宋王小波起义时的口号是“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方腊起义时的口号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南宋钟相、杨么起义时的口号是“等贵贱,均贫富”,明末的李自成起义也喊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的口号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所以,老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洞察社会矛盾的根源,能够提出“均贫富”的思想,确实是比较先进的,但他只把希望寄托在他所谓的“有道者”身上,而不是靠社会的大变革来实现,则又显得有些迂腐了,当然老子也有他的局限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共同富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是老子说的“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