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异解之七十七
(2022-03-24 18:24:38)
标签:
杂谈文化 |
第七十七章
这一章从内容上看,和上一章是有紧密联系的,老子奉劝统治者对百姓不能横征暴敛,“苛政猛于虎”会导致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其实,从这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对底层百姓是有着深厚感情的,对统治者的批评也是十分强烈的。
从字面意思看,这一章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人民之所以受饥挨饿,是因为上层征收的赋税太多了,因此苦于饥饿。在春秋末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连年不断,大量壮丁被征入伍,导致大片土地荒芜,由于战争开支巨大,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不断加大税赋,老百姓生活怎能好呢?老子说这句话,既是揭露当时百姓困苦的原因,也在描述百姓困苦的现状。
人民之所以得不到有效治理,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因此人民就难于统治。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说“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法律制度越严明,盗贼反而越多;第五十八章“其正闵闵”说“其正察察,其邦缺缺”,政治上严苛黑暗,国家自然风雨飘摇、残破不堪。这两章中的这些话其实就为“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作了很好的注脚,因为政令严苛而导致国家败亡的例子也很多。
“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其实对这句话的翻译应该没有什么异议的,但大多数翻译却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我觉得关键是对“厚”的理解和通行本中“以其上求生之厚也”的表述,比帛书甲本多了一个“上”字,所以大部分就将其翻译为: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贪求生活过分享受,所以人民才看轻死亡铤而走险。通行本中有“上”的表述,是为了和上面的“以其上食税之多也”和“以其上之有以为也”相一致,但在这里,完全可以不用“上”,“厚”和“轻”相对,可以引申为艰难,人民轻生,是因为他们求生不容易,如果求生容易,有谁愿意轻生呢?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这句话稍微有点绕,“无以生为者”,一种解释是:不过分养生的人,或者说是恬淡虚无之人;另一种解释是:不要使生活上的奉养过分奢侈丰厚。其实两者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但前者似乎更顺一些。贤:胜过、超过的意思。贵生:厚养生命。所以这句话最好的翻译就是:只有恬淡虚无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老子说这句话,强调恬淡虚无,无私无欲,其实是给统治者“上食税之多也”“上之有以为也”等开的治世良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