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异解之七十五

(2022-03-22 18:51:44)
标签:

杂谈

文化

第七十五章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这一章的最后一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平常写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但这段话老子究竟想表达什么思想呢?我觉得老子还是在说要顺应“大道”,守柔曰强,如果逞强好胜则不会有好结果,如第四十二章说的“强梁者不得死”。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句中的“敢”是有胆量做某种事情,实际的意思是逞强好胜、强横霸道;“杀”和后面的“活”相对,是死的意思。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勇于逞强好胜、强横霸道者不得好死,勇于守柔示弱、谦虚宽厚者会活得很好。南怀瑾先生说:“其中‘勇’是勇气,‘敢’是决断”,有他的道理。有的研究者也将“勇”解释为勇气,说是勇气用于逞强好胜就不得好死,勇气不用于逞强好胜才会活得好。这样的理解也基本正确,没有偏离老子的基本意思。实际上,“勇于敢者则杀”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也是被欺负被压迫者所希望看到的结果。《水浒传》中的镇关西应该就是一个“勇于敢者”或是“强梁”,被鲁提辖三拳打得命归了西。中央部署开展的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击了很多黑恶势力,这些黑恶势力平时欺压百姓,为害一方,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既破坏社会稳定,甚至威胁到执政安全,可谓“勇于敢者”,最后不都被人民收拾了吗?惩恶扬善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两句话就体现出老子柔弱不争的原则。

“此两者或利或害”,“此两者”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的“勇于敢者”和“勇于不敢者”,“或”是有的。此两者有的得利,有的受害。这里的“有的”,其实际就是指“勇于不敢者”得利,“勇于敢者”受害。有的将其翻译成:这两种不同人的勇气,有的用对了受益,有的用错了遭害。其中的“有的”也是有明确指向的。“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道所厌恶的,谁知道其中的原因呢?通行本上还有句话“是以圣人犹难之”——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真的是那么回事吗?老子其实就这么一说,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世间的一切无不在“道”的作用下,“道法自然”,圣人难道不明白吗?

“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这不,上面问题的答案不就来了吗?天道喜好什么,厌恶什么取决于它自身。所谓的“天之道”,就是指自然的规律,不用争斗却善于取胜,不言语却善于感应,不用召唤却自动到来。“不战(通行本写作争)而善胜”好理解,“夫唯弗争,故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三章)。那么“不言而善应”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的将“善应”解释为善于应答,我觉得不是很妥帖,不言语怎么应答呢?不合常理嘛。“不言而善应”我觉得是指“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对万事万物潜移默化,虽然它不说什么,但是却在默默地起着作用,你“强梁”也好,你“柔弱”也好,它都能感应到,而且会用“道”的法则对应作出惩戒或护佑,“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不召而自来”,也是说“天之道”对万事万物的惩戒或护佑,类似佛家说的报应,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如我们常说的该来的总会来的。但不管是幸福或是灾难,都是自己种的因而结的果,不请自到,不召自来。

“单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单而善谋”通行本写作“繟然而善谋”,南怀瑾先生说,“繟”是像网一样的散开,天道就像一张网一样,无所不在,可是看不见;“善谋”是有智慧;“恢恢”形容非常广大。这几句话尤其是“单而善谋”怎样翻译好呢?有的就直接将这句话跳过去了不翻译,我觉得应该这样翻译为好:天道无比智慧,它就像一张广大无边的网,虽然看起来网眼稀疏,但却不会漏失什么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