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异解之六十九

(2022-03-16 16:13:53)
标签:

杂谈

文化

第六十九章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这一章老子先讲道不同于万物,再讲“三宝”以及其功用,论述的比较有意思。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句中的“我”通行本写作“我‘道’”就比较好理解了。“宵”同肖,相似的意思;“细”指细小、微小、渺小。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很伟大,它的伟大和万物都不相似。正因为和万物都不相似,所以才伟大。如果它和万物相似了,那么它早就变得渺小了。有的将“大”解释为博大,也可以,但和“细”(渺小)对应起来还是用伟大好一些。实际上,在前面的章节,老子一直在论述“道”的体、“道”的用,它是抽象无形、若存若无、玄之又玄的,但它却是确实存在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创生了万物,而且“道法自然”,它对万事万物都起着作用,万事万物也都按照“道”的法则运行,“道”确实伟大,“道”的这种伟大确非世间的万物可比,老子说的“大而不宵”我想应该就是不可比的意思,而不是具象上的相似,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不在一个层次,不是一个数量级。

“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句中的“事长”通行本中写作“器长”,“朴散则为器”,“器”是和“朴”(道)相对的“形而下”的万物;“夫天下,神器也”,这里的“器”又是统治天下的权力。所以,将“器长”理解为万物的首长或天下的首长都有道理。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我有三件珍宝,永远执守而且保全着它们: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为天下先。有了这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广大;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天下)的首长。那么问题来了,这里的“我”指谁呢?有的将“我”解释为“道”,认为“三宝”指的是“道”的三条基本原则,那么“持而保之”的又是谁呢?所以,我认为这里的“我”应该是老子自称或是他心目中得道的圣人,老子自比之,再或者是社会中的普通人,那就是需要他们将这“三宝”“持而保之”,我更倾向认为“我”是指得道的圣人。这个“慈”呢?常言不是说“慈不将兵”吗?怎么还就“慈能勇”了呢?这里老子认为“三宝”之一的“慈”应该不是佛家讲的“慈悲”,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将帅对兵士的疼爱,是体贴入微的关心关怀,其用兵必是正义之师,必是“不得已而用之”,必是“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不得已”,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三军尽力,将士用命”,才能勇,也才能无往而不胜。这个“俭”怎样理解呢?第五十九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俭”在这里的意思我觉得就是啬——节用涵养,对国家而言要爱惜民力,对个人而言要节用精神。南怀瑾先生说:“老子说的俭,是指精神的消耗。”再引申一步,这个“俭”在节用涵养之上,还应该有一个“欲不欲”的意思,“圣人的欲念里没有贪欲”,只有没有贪欲,才能做到节用涵养,才能做到“俭”,“故能广”。这个“广”应该是在“俭”的基础上的一种广阔、博大,从高处着眼,从大处着手,胸怀天下,气吞山河。有的将其解释为大方,大概是对应了“俭”的吝啬一面,有的将其解释为开拓,大概是顺着“勇”——“开拓”——“成事长”的逻辑次序来理解。什么叫“不敢为天下先”呢?有的将其解释为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南怀瑾先生也说:“先者,并不是开始,而是站在人的最前面,这是‘为先’的含义。”还说这是领导哲学最重要的地方。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怎能“成事长”呢?明太祖朱元璋当年起事反元,就听从了谋士朱升“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建议,最后成就了帝业,这个“缓称王”也可理解为“不敢为天下先”,难道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是为朱元璋量身定做的?实际上,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在前面章节里用其它的语言就描述过,第七章“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餍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已经为“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作出了注脚。圣人以“无私”、“无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以“民弗害”、“民弗重”为己任,故“天下乐推而弗餍也”,谁又能与其争锋呢?“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能为成事长”。

知道了“三宝”的含义,理解了“慈能勇,俭能广,不敢为天下先能为成事长”的深意,那么最后的这几句话就容易理解了。“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现在丢弃了慈爱而追求勇武;丢弃了俭啬而追求广大;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必然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取得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坚固。老天要树立谁,就用慈爱来保护谁。句中的“垣”作护卫讲。

看通篇内容,可以体会老子为了止战,让老百姓免于颠沛流离和杀戮的良苦用心,他用“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来奉劝那些当权的统治者,让他们“守柔曰强”,顺应大道,无为而无不为。否则,如果“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则必死矣”。不光是当时的统治者,就是后世的统治者们,也都验证了老子的预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