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异解之六十八
(2022-03-15 12:18:39)
标签:
杂谈文化 |
第六十八章
通行本将这一章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从内容上看,本章内容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讲识人,第二层讲圣人之为,第三层讲“大道”。本章在论述的方法上充满了辩证的思想。
第一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这种说理方式第五十六章也用到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类似的还有第二十二章“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从字面意思上讲,不难理解,但仔细体会,就会觉得老子说的非常有道理。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真正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知识广博,炫耀自己知识广博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善良的人不一定积蓄就多,积蓄多的人不一定善良。常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言逆耳利于行”,这和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个“情商”的概念,同样的话,情商高的人讲出来,被劝说的人乐于接受,反之,虽然是一片好心,但往往却得到相反的结果。所以,即使“信言”也要“美”。我曾经听过一个说法,说现在的年轻人从小接受的就是激励式教育,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导致多一半都是急躁浮躁之人,平心静气的人很少,根本就听不进腻耳的话,闻过则喜的人能有多少呢?必须激励鼓励,否则,你自以为为别人好,实际是自讨没趣。“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这种概念好像与现代人的理念已经不同了,真正的“知(智)者”,不仅要求你要“博”,还要求你会“言”。现在的很多大家学者,不仅对自己研究的领域很精深,而且知识非常广博,且能夸夸其谈,听他们的讲座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很多大学都开了公开课,随便就能听,还有很多慕课,真是能者云集。“善者不多,多者不善”,通行本写作“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和下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我觉得帛书甲本上的“善者不多,多者不善”似乎更靠谱一些。且不讨论“善者不多”,单说“多者不善”,其实有很多“多者”却是大善之人,如香港电影大王邵逸夫先生,一生倾其所有从事慈善事业,在大陆建了数不清的学校,2008年汶川地震,第一时间捐款1亿港元,他的善行很为人称道。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从1983年至今捐款已经超过80亿元,他的名言是“企业家没有社会责任感,充其量只是个富豪”(他所说的富豪,难道是老子说的“多者不善”?)。现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已经蔚然成风,“多者”甚至“不多者”都乐善好施,也是社会主义一道美丽的风景。虽然说了这么多和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不尽一致的事例,但老子的话也要仔细体会,蕴含于其中的道理依然非常深刻。
第二层:“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句中的“无积”,有的将其解释为没有积蓄,有的将其解释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我觉得都能讲得通。真正得道的人,对身外之物还会在乎吗?既然没有占有的欲望,又怎么可能有太多的积蓄呢?“既”应该是尽力的意思。真正有道的圣人,虽然没有很多积蓄,但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尽全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获得更多。我觉得老子这里说的圣人,就如同现代社会中千千万万个雷锋、郭明义等,他们虽然自己并不怎么富裕,却尽力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们收获的是精神的慰藉,物质上“为人”“予人”,精神上“愈有”“愈多”。
第三层:“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因此天所奉行的大道,有利于万物而不妨害万物;圣人奉行的大道,顺应自然有所作为却不与老百姓争利。还有两种翻译方法,也可作为参考。其一: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其二:所以天之“道”,行事有利于万物,而不妨害它们;圣人之“道”行事,只对人有所施为,而无所争夺。
这三层意思在内容上有递进,但又不是十分紧密,“信言美”、“知者博”、“善者多”应该是老子识人的标准,这种人就是得道的圣人,圣人“为人”、“予人”却“愈有”、“愈多”,圣人的“为而弗争”其实符合“天之道”的“利而不害”。有的研究者根据最后的“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推断出老子的思想中有均富的思想,不知大家从这里能看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