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异解之七十

(2022-03-17 15:27:45)
标签:

杂谈

文化

第七十章  故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天,古之极也。

在第三十章,老子说:“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老子是不主张用兵的,更不用说如何取巧而取胜。我觉得这一章的基本思想与第三十章有相通的地方,虽然讲战略战术,但最后却归结到“不诤之德”,“古之极也”。

从文意上讲,通篇意思比较简明。

“故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里的“士”,不是“士农工商”的士,不是指某一个阶层的人,也不是指武士,而是指将帅,王弼《道德经注》说:“士,卒之帅也。”“不武”不是不会武功,也不是不打仗,而应该是不逞勇好强。南怀瑾先生说“不武”是“勇武之士平常并没有粗暴的行为”,是“士”的一种修养,也很有道理。“不怒”不是不发怒,而是轻易不被激怒。“与”应该是“遇”,指相逢、遭遇,这里是正面交锋的意思。这段话是说:所以,善于带兵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轻易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总是很谦虚。

老子上面的这几句话,不但理论性很强,而且实践性也很强,是被古往今来的无数事例所印证了的。善于带兵的将帅,一般都是爱兵如子,但无一例外的却是治军严明,不会逞强好勇,因此真的打起仗来,军队战斗力就非常强,无往而不胜。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所带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国军队望风披靡,无奈地说“撼山易,憾岳家军难”,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家军”也是如此。说到“激将法”,它是打仗作战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古代在久攻城池不下时常会激怒对方守城将领,诱其出城作战从而战胜之。但也有很多“不怒”的例子,因“不怒”而改变战争格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意欲平定中原,但对手司马懿也是老谋深算,坚守城池而不出,任诸葛亮如何引诱、侮辱,甚至送其女人衣服羞辱都不为所动,最后反使诸葛亮没了办法,粮草供应不上无奈收兵,无功而返,最后损命五丈原。一般不与敌人发生正面冲突的情况大抵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比如抗日战争在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要和日本鬼子正面硬拼肯定是要吃亏的,但是毛主席、朱总司令却成功地采取敌后游击战争的方法,给日本鬼子以沉重打击,改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格局,也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个为人所称道的故事“刘备三顾茅庐”是“善用人者为之下”的最好说明。

“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天,古之极也”,句中的“诤”同争;“肥”是壮大的意思,通行本上写作“配”;“极”是顶点、尽头的意思,有的将其解释为准则、法则。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这叫做不与人争的美德,这叫做借用人的力量,这叫做壮大天道,这是自古以来最好的方法(结果)。也有人将“古之极”翻译为“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通行本将最后一句写作“配天古之极”,所以有人就将其翻译为“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我觉得老子虽然在这里也讲“不武”“不怒”“弗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但根本的还是回归到“不争”,还是要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是要无为,如果能止战、不争,这不就是“肥天”(壮大天道),不就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结果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