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异解之六十五

(2022-03-11 17:28:28)
标签:

杂谈

文化

第六十五章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这一章除个别字词外,基本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是老子讲的大智慧大道理,而且和前面是一以贯之的。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因此说: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民之所以难以统治(治理),是因为他们智巧伪诈。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还有其它章节的一些语句,都贯穿着老子“愚民”的思想,可不是吗?“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就坐实了老子确实是在“愚民”,因为有很多学者就是这样认为的。后世的许多人批评老子有“愚民”思想,可能就基于对这些话语的理解,当然也有些人是要故意歪曲老子的思想。这种认识正确吗?也不能完全说错,但“愚”不是愚蠢、笨,而是相对于“明”“智”(机智巧诈)的淳厚质朴。老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纷纷的时代,战争不断,人民流离失所,所以在乱世之下,人都注重眼前利益,各种智巧伪诈也就层出不穷,难怪老子要“愚之”,如果老子生逢盛世,世道安宁,也许就会“以文化之”了,所以,老子的“愚民”思想应该和时代结合起来去理解。

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句中的后面一个“知”应该是“治”,通行本将“知邦”写作“治国”,看来老子是写了别字了。“贼”是伤害、祸害的意思;“德”是恩惠、恩泽的意思。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

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句中的“稽式”是什么意思呢?王弼《道德经注》说:稽,同也,今古之所同则不可废。他说的也不知其可,“稽式--同式,还是不知道是什么“式”。通行本上写作“楷式”,“楷”的意思是法式,法则,我觉得这个“楷式”比较可信。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要永远懂得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是一个法则。永远懂得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深奥、高远,和具体的事物返回到本源(王弼:返其真也),然后才能达到完全顺应自然。老子已经在很多地方使用“玄德”这个词了,凡是符合“道”的法则的,深奥莫测的,他就将其称为“玄德”,我也看着“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