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异解之六十四
(2022-03-11 12:45:47)
标签:
杂谈文化 |
第六十四章
从内容上讲,这一章和上一章联系得比较紧密,上一章讲“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老子教我们怎样从小处易处着手来做大事,这一章讲“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老子教我们怎样从细小处着手防患于未然,但贯穿两章的思想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无执”,“欲不欲”“学不学”。
本章内容从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而且有许多话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慎终如始”等。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安”指安稳、稳定;“持”指维持、控制;“兆”指征兆、苗头;“判”指分开、分裂。这几句话是说:局势安稳时就容易控制,问题在还没有出现征兆时容易图谋,东西脆弱时容易分裂,矛盾还微小时容易解决。“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化解矛盾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早做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治理妥当。老子的这种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的思想也一直影响着后世的统治者,即使到现在我们处理群众问题也是这种策略和态度,尤其是政法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时更要把工作做细做早。新一届市委提出的“四抓三干”精神,要求抓早抓小抓细抓狠,认真干努力干拼命干,也契合了老子的思想或者受到老子思想的启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通行本写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粗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由一筐筐的泥土垒成;登上百仞的高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远,肯前行,定会到达。”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这几句话也不陌生,在第二十九章,老子就说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话,主要说的是国家治理,在这里则泛指了。妄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把持不放反而会失去。因此圣人顺应自然而为所以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把持,所以也就无所谓失去了。“为之者败之”,从古至今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教训颇为深刻,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短命王朝秦和隋,都是不顺应自然而乱为,最终导致王朝颠覆的典型。“执之者失之”,就像婚姻中的男女,都想把对方控制牢,不让离开视线,不给对方自由,反而导致互相猜忌,最后难免分道扬镳。如果充分尊重对方,信任对方,也许结果会好得多,即使没有缘分走不到最后,也是“无执也,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这几句话说的非常好,也很有深意,其中的“慎终若始”我们现在工作中也经常强调。人们做事情,常常是在快要成功时却失败了,如果做事时,即使在快要完成时,也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记得某年的高考作文题,给了考生一幅漫画:一个人准备挖井取水,可是挖了几口都没能取到水,有的甚至马上成功了,结果他却放弃了,要求考生就这幅漫画为题作文,如果考生对这章的内容熟悉,作文岂不顺利得多?不能“慎终若始”而导致功败垂成的事例很多,我们现在常说做事不能三分钟的热度、虎头蛇尾,就是强调毅力、坚持。在纪检监察机关办理的很多职务犯罪案件中,有多少人悔不当初,恨自己没有“慎终若始”,“为而败之,执而失之”,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损失,也毁了自己的一生。“行百里者半九十”也是这个道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五十七章中结尾“我欲无欲,而民自朴”--我的欲念中没有贪欲,百姓自会纯朴,“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好翻译--因此圣人的欲念中没有贪欲,不看重难得的财物。有的将其翻译为“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也有的将其翻译为“因此圣人把没有欲望当作欲望,不贵重难得的财物”,也都有一定道理。这个“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中的“复”是什么意思呢?有的将其解释为补救,有的将其解释为返回,我觉得应该是重复、覆盖的意思。学习其他人所不学习的(其他人学习的是世俗的经世致用的东西,而圣人学习的则是大“道”),覆盖掉众人所犯的过错,或者说不重复犯常人所犯的错误。有的将“而复众人之所过”翻译为“一反众人的过错回归于道”,也有的将其翻译为“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各有各的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一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中的“辅”,有的解释成遵循,有的解释成辅助,我觉得辅助、帮助更为贴切一些。(学习其他人所不学习的,不重复犯常人所犯的错误),帮助万物顺应自然,不敢胡作非为。
这两章不管是大作于细,还是防患于未然,最后的结论都是要顺应自然。只要能顺应自然而为,要那么多的智慧干什么呢?下一章老子就会讲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