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众为何不质疑28岁正教授?

(2013-05-20 16:41:26)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评论

28岁,有些人可能还在学校念书。而今年28岁的邓鹤翔却已是武汉大学的一名正教授。

日前,武汉大学的这位名叫邓鹤翔的年轻教授的成长经历,引起了网友的膜拜,有些网友直接惊呼邓鹤翔是“神一样的存在”。这是《武汉晚报》5月20日的一篇热点新闻。

网友的这种积极的、正面的反应,和以往见到“神速提拔”的年轻官员时候的那种质疑、气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青年才俊”,同样是“年轻有为”,同样是“少年得志”,网友为什么会给出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反应?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邓鹤翔以28岁的年纪就当上武汉大学的教授,有根有据,他“神童”一样的成长经历都清清楚楚、有据可查,单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恐怕就能让学术界的很多老前辈们直叹“后生可畏”。稍了解点这方面知识的人,都会清楚《自然》和《科学》在学术界的分量,平常不要说在上边发表三篇论文了,就是发表一篇,恐怕也可以凭借这个评上正教授了,何况现在是三篇?

所以说,公众质疑的并不是所谓“年轻有为”、“少年得志”本身,真正质疑的是获得这种结果的过程以及根据。倘若过程公开、来龙去脉都能说得清楚,一切符合相关法理和程序规定,那么公众不但不会对这些“青年才俊”们加以质疑,反而会给与其足够的掌声和喝彩。但很多年轻官员的“神速提拔”,恰恰就是输在了这个“过程公开”和“根据公开”之上了。一些这样的“神速提拔”被网友放到公众台面上经受质疑之后,相关部门不是积极回应,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把为什么“神速提拔”这些年轻官员、他们的履历以及家庭背景都给公众解释清楚,反而是支支吾吾,只以一句“谁谁谁的提拔都符合正常程序”来敷衍塞责公众的质疑。这样一种支支吾吾的遮掩,反而更让大家相信“里边有事儿”。在这种支支吾吾以及事后的“处理”之下,最终一次次损害的却是我们社会的公信力。

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了这个社会或者一个小环境里的重要位置,担当着重要的责任。不管是教授,还是官员,在这些位置上多一点出现一些年轻人,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朝气”。但前提,必须是过程公开、有根有据,经得起社会的质疑和诘问。这方面做得好,就是“甘罗十二为相”的佳话;做的不好,收获的只能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负面情绪以及现实生活里大家的“腹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