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艺术家娱乐 |
分类: 我的影评 |
向默片时代致敬。
或者向爱情致敬。至少,是向那些坚持中的人致敬。
这部片子就是《艺术家》。
常去的影院,这部片子只放映了一天就被下线了。因为观众并不多,而且好多并没有坚持到影片结束,就匆匆离开了。和妖艳的《泰囧》相比,这部片子更像是个落寞的怨妇。
不过,怨妇也有自己的魅力不是?
《艺术家》的魅力或许就在于那种黑白默片的拍摄形式。这种模式早已经被保存在档案馆里,不成想又被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拿出来,丢在二十一世纪的影院里。所以,你看着银幕上那些人在看电影,我们又在银幕之外看那些人在看电影。这,真像中国的那句很有名的诗歌,“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而且,银幕里的人看的是无声的黑白默片,我们在现代化的影院里看的也是黑白默片,这种感觉很奇特,像是一种时空的穿越。
男主角和女主角最后一气呵成的踢踏舞,看了会让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再没有这样一种舞蹈,更能淋漓尽致表达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爱情,那种内敛许久了的感情,全部在那踢踏的肢体动作当中得到了宣泄,在水银泻地的华丽动作中,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缠绵至死。
5个月的联系,两分钟的舞蹈。舞蹈结束,电影终于第一次出现人声,连男女主角的呼吸声也可以听得很清楚,观众从沉默了两个小时的默片意境中一下子突然被拉回现实。一切,像是一场刚刚醒来的梦。
似乎又回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好莱坞,当年好莱坞的原景地,玛丽-碧克馥住过的老房子,还有她睡过的床,甚至是像极了一只《丁丁历险记》“白雪”那样的小狗,《一个明星的诞生》、《雨中曲》这些好莱坞经典之作也在影片中一一闪现,就连演员的表演风格,也很像20年代的感觉。是光辉的重现,更是一种时空的穿梭。
现在的年代,是一个缺少经典爱情的年代。连带着,连银幕上也很少再次出现那些足以流传后世的爱情形象。男主角最开始对女主角的照顾和迷恋,还有那种意识到这是爱情之后的慌乱;在男主角衰落之后,女主角对男主角的那种刻在骨子里再也掩饰不住的思念。这种爱,像是山谷中的小溪,在工业污染时代,已经很少可以看到。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速食,是快被用烂了的3D,以及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