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名留守儿童集体溺亡是社会之痛

(2012-05-08 16:41:49)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评论

五个孙子孙女,说没就没了。

 

近日,江西宜春一家子的5名留守儿童不幸集体溺亡,全家只剩下一个孩子。(《信息日报》5月8日)

 

年逾古稀的王久寿老人和他的老伴儿老泪纵横。闻讯赶回来的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几次晕倒。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五个孩子的爷爷奶奶的自责,责怪自己为什么就没有照顾好孙儿孙女;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他们父母的悔恨,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出门打工,把孩子撇在家里,以至于现在天人永隔。但是把6个孩子硬塞给两个70多岁的老人照顾,老人本身都是风烛残年了,能照顾得了吗?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有家要养,有债要还,在家种田和做花炮外壳那点钱,只够养家糊口,出外打工,成了他们的一种生存选择。

 

事实上,不止是王久寿的两个儿子在外打工,老人所在的整个村子都没剩下多少年轻人。这个偏远的村子只是中国众多“空巢村”的一个缩影罢了。假如这五个孩子的父母不出门打工,即便打工,假如他们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而不是甩给年迈多病的老人照顾,或者假如他们不去超生,这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而从这个意义上,王家的悲剧又跳出了家庭的范畴,成了一种更广阔范围的社会之痛。

 

社会经济的流动,还有城乡的差距,让当代的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种剩余劳动力开始自发地在城乡之间像是候鸟一样来回流动。但是在这种自发的大规模人口流动面前,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或者是应对机制,却始终处于一种被动追赶的负积极处境。这几年有了许多的进步,我们开始在服务这些流动人口上做文章;而前些年,即使我们有一些应对措施,又几乎是全部在围绕怎么管理、防备这些流动人口上下功夫,对他们的服务却始终举步维艰。

 

五名留守儿童的集体溺亡,看似偶然,在偶然里又有着许多社会必然的因素。

 

在未来的以年为计时单位的相当长的时间段内,我们的这种到城市打工的人口流动、还有由此延发出来的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诸多问题也仍将持续存在。在广阔土地的一个个偏僻的山村内,我们会看到留守儿童孤独和渴望的眼睛。在生存的强大压力面前,这些“眼睛”需要成人社会去用亲情、用制度、用农村经济的真实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去仔细呵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